儿童阅读的价值是明确的指向人的,指向生命、生活中的大主题,让儿童通过想象性经历,自居性经历,内在生活得以丰盈,并更有可能获得潜意识中的指引。
今天要思考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而不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站在课程的角度,就要考虑双线并进,以时而交织的方式来处理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
低段,阅读以绘本、桥梁书和初阶童书为中心,同时以长文挑战作为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识字量,同时让儿童最初的校园生活变得富有意义。
中段,通过海量的童书阅读,刺激阅读自动化能力的形成,为儿童在语文教材中理解篇章奠定语感基础。
高段通过经典研读,对阅读能力进行深度加工。
《晨诵,与黎明共舞》
“晨诵—午读—暮省”是由干国祥老师在2006年提出的一种儿童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晨—午—暮”,即早晨、中午、傍晚,更多的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精神生活在内的进程,一种完整的、未被割裂的自觉生活的闭环。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儿童的精神生活,应当始于明亮的开启,经由丰富的拓展,终于对话、反思与吸纳。如此循环往复的持续完成精神建构。
儿童精神的发展,往往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是一种唤醒、照亮。然后是孜孜不倦的去丰富、拓展、深化,这往往是通过阅读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完成的。最终,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和反思中,儿童潜在的或有意识的完成自我精神的建构。
晨诵指向人,是属于生命课程,让每一天从体验优美的诗歌开始,从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感觉开始。
晨诵不是知识学习,更强调生命体验和精神建构。
心理的健康,生命的润泽,都有赖于诗歌的浇灌。在诗歌中,也潜在的发展了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晨诵,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人类文明,都以非常自然优美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晨诵不只是积累诗,歌晨诵核心的意义,是滋养生命。
晨诵的结构:
1.教师范读,用声音演绎诗歌的美妙。
2.理解诗歌,揣摩朗诵。
3.与学生生命相互编织,并由学生用声音演绎诗歌。
如何让学生读出诗歌的美妙?这需要揣摩和练习,而揣摩和练习的目的是用声音传递理解。理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通过关键语句的提问,或通过对朗读处理的讨论,或通过画面来理解,或通过引入另外的诗歌或句子进行互文阐释,甚至通过对原诗的某种改写,让学生恍然大悟,但这绝非精确的语文教学,其中分寸,是要经过长久练习的。
教育本质上是对生命的雕琢,是“用时间雕刻一朵朵玫瑰”,而美好的诗歌本身,是对生命中最美妙的东西的捕捉,“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