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量的默读相对应的,是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高度重视朗读在培养自动化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真正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无障碍的默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
所谓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和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是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次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人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个“阅读期待”,或者说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会影响到你在语境中对这个字或词语的判断,并影响到你调集起的相应的情感。你没有读到的内容,已经通过你的猜测在影响着你的理解和情感。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阅读期待”的过程。
阅读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猜读的水平。最高明的读者,甚至读了开头,就已经能够想到结尾了。
“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儿童是不受词语束缚的,所有的词语不是单个的或一个一个的,而是在一个正在逐渐完成的越来越丰富和清晰的结构中被不断的理解的。
朗读是出声的表达自己的理解。所以朗读的优势是,因为是出声的,它因此就是一种强迫的阅读训练。也因为是出声的,所以便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力的观察了解,因此他成了有意识的精确训练自动化读写能力的重要方法,这也是低中段朗读作为核心目标的重要原因。
朗读的本质,就是用声音传达对材料的理解。
晨读的奥秘,即在于此。晨诵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声音让一首诗歌的真理得以显现。这是一种直观,一种通过声音将意义表达出来的高级艺术。理想而永远无法抵达的境界,是言与意的完全合一。那些最卓越的晨诵者,甚至,会根据理解来修正语言——为什么有些晨诵诗歌在运用的时候会需要一定的改写?改写的目的,是为了让诗歌的意义在当下,在你的教室里更好的实现。
在这里,是理解决定了形式,甚至决定了用怎样的语言。理解的目的是传递意义与结构,意义就是结构。
更广义的自动化能力。还有一个名称: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就是知识的自动化。我们生存于世,拥有多种多样的知识,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已经自动化了的。
一个小孩子注意力不断的转移,陌生的知识不断的成为熟悉的知识,熟悉的知识又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这个过程,就是知识不断的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自动化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习惯。
习惯越过了界限,就妨害了学生的自由,也就妨碍了有意义的学习。
思维的自动化,与阅读的自动化,原理是一致的。它能够协助学生迅速的锁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在周围打转。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提升自动化水平的过程,只有自动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注意力才能更多的分配于创造性的目标上,否则,就只能被困于低级事务。
没有自动化,就没有自由与创造。
许多伟大人物对生活的要求必然是简单而规律化。
绝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的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并在这种循环中逐渐加深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汉字,你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的汉字,也会在某个时刻忽然变得陌生起来,像沉埋于泥土中的文物,你需要运用词源学的铁锹,才可能让他重新被熟悉,但这是一种深刻的熟悉。
在学习中,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能力与知识相伴而增长的过程。
新的自由,需要新的纪律。
所以一方面要消除陌生化而努力自动化,一方面要打破自动化而努力陌生化。只停留于自动化,生活会因为过于僵化而缺乏创造,人也将渐渐失去自由;一味的陌生化,生活将迷失于频繁的新鲜刺激中而无法聚集能量,人也将因为丧失同一性而趋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