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起来,自己就给自己扣了个烦躁不安的罩子,然后在里面兜圈圈跳出不来,我给儿子提前打了个招呼,说额娘今天心情乌云笼罩,如果突然打雷,还请不要受到惊吓。儿子做了一个“收到”的手势,一句话也没跟我多说。呵呵!说来也怪,日复一日,眼前一切照旧,为什么莫名烦恼呢?在客厅一圈一圈的拉磨,感觉还是没有把它驱散掉。于是进卧室,坐到地板上,弯曲双腿,头抵膝盖,作思考的模样,看着自己,就这么不安着,不安着。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词语之前,只能暂时用“不安”来描述吧。看着看着,不安的感觉没有了,我也弄不清它从何处来又跑到哪里去了。这,就是内观的神奇之处,我已经不止试验过一次了,当情绪来时,只需观着它,还没等你看清它的真实模样,它就跑了。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
前几天跟着余秋雨的笔,走访了很多文化古迹,这些古迹如果没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估计在游历者眼里,就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和审美价值的陈砖旧瓦。所以有时读书比亲自到访更有收获。我告诉儿子有时间看看这些书,他瞄了一眼,说不感兴趣。真是可惜啊儿子,脑细胞和意识中没有文人的基因和种子。不过想想自己这个年龄,似乎也是读不下去,虽然老师介绍过很多次。
读书应该就是这样,无论年龄大小,读那些与自己无法产生共鸣的文字,确实痛苦。可是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整天读文学啊、小说啊等与工作、生活关联不大的书籍,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呢?该把读书当做正业的年纪,心不成熟。那么多好书,读不懂书中的情景,读不出诗中的意境。心慢慢成熟了,情景意境共鸣了,却又没有大块大块专属于他的时间了。
似乎很多事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矛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