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简友们,大家好,我又来了,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鲁道夫·德雷克斯倾力著作的经典作品《孩子:挑战》。
这本书可以说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在育儿领域有长达40年的经验,在《孩子:挑战》一书里,他首次将个体心理学应用于儿童,并把儿童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孩子不当行为的四个错误目标,这四个目标可以用来解读几乎所有孩子的不当行为。
这本书虽然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作为支撑,但是阅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真实有趣,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这也一本贴近生活的书。
之所以想分享《孩子:挑战》,是因为这本书带给 了我很多触动,我是一名宝妈,宝宝现在一岁多,为了让宝宝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我正在学习正面管教,其中阅读了很多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孩子:挑战》就是其中一本。
虽然学过一些心理学,但是对于儿童教育却仍然感觉很无知,宝宝出现的一些行为,对于我这个新手妈妈而言,感到费解和无所适从。
《孩子:挑战》就是一本专为我们这类父母而写的书,作者在书中第二章写道:“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如我们所知,人的行为是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孩子也是,孩子所有错误的行为都是因为希望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在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孩子在追求归属感时容易形成四个错误的目标:
一、 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
二、 和父母的“权利之争”;
三、 采用“报复”的手段;
四、 对自我的“自暴自弃”。
这四个错误目标可以用来解读几乎所有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有了解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有了行动的心理基础,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去做。
当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时,那些所谓“熊孩子”的行为似乎可以被理解,原来我们并不曾真正了解过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书中第五章“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中写道:“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感。”
许多家庭还是执迷于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针,试图用自己的权威去控制和教育孩子,但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这种方法是无效的,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惩罚和奖赏只适用于独裁社会体系,这样的社会中,权威者享有支配地位,有给予他人赏罚的特权,能够决定谁有功谁有过,谁该赏谁该罚。
而现在是人人 平等的民主社会,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的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所在。
父母可以学习用有效的方式去激励孩子,让他们自律,但必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中,是在不使用家长特权的前提下。
不适当的奖赏和惩罚,对孩子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因为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
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我们做完一件事被奖赏,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和合作。在育儿上也是一样,孩子帮父母做家务,他们应该得到零用钱的奖赏,这些零用钱属于他们,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但家务活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可以共享家庭利益。
孩子们其实都具有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只是被我们错误的剥夺了。
所以说育儿是一门大学问,《孩子:挑战》这本书就是我们育儿道路上的加速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每一位父母或即将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值得去读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