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不成功,可以用“美好未来”激励自己。四十多岁还不成功,可以用“知足常乐”跟自己“和解”。
最难的就是三十多岁,青春之后,认输之前。倔强让你跪不下去,生活让你站不起来。 三十而立,不是立业,而是一种人格的站立。不是到达一个物质坐标,而是到达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不断向外张望的人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追求本能转变为追求本心,从身体的黄金时代过渡到思维的黄金时代。
三十岁就事业有成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的三十岁恰恰是处在人生最窘迫、最艰难的时候。这会促使你开始对自己进行残酷的内省,思考那些一直以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开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三十而立,有三件事必须明白。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保持饥饿。三十多岁老吗?一点都不老,显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胖。为什么人到了三十多岁就很容易发胖?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基础代谢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各种求而不得的世俗欲望中只有食欲最廉价,最容易得到满足。生活中的压力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放纵食欲来宣泄。但人类能天天吃饱饭,也就最近几十年的事,基因并不知道你现在可以随时打开手机点外卖。
它跟以前一样,默认你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避免你被饿死,它会操控你吃掉远超身体需求的食物,然后把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三十多岁的堕落就是从发胖开始的,人是很容易自我暗示的,心灵的衰老往往从肉体的衰老开始。 而比衰老更可怕的,是思维变得迟钝。一个无法深度思考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吃得太饱会让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导致大脑供血减少,变得迟钝,人也很容易感到疲倦。 吃“七分饱”,是为了用那“三分饿”交换更好的自己。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会克制本能、克制欲望。保持饥饿,就是在跟自身的欲望对抗。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可以让人头脑清醒,思维活跃,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在这种状态下,才更容易做到第二件事——保持学习。
很多人看书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吃得太饱,导致思维迟钝,还总犯困;另一个是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其实,学什么是次要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恰恰在于学习行为本身。学习这个行为能不断强化你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信息时代最核心的能力。现在的知识革新太快了,上个月的平台规则可能这个月就变了。
你就是把自己变成一本《新华字典》,也比不上一个9.9元包邮的U盘。大脑不是拿来储存信息的硬盘,而是CPU,是信息处理器。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在解决以往的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而社会发展越快,全新的问题就越多,只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让你永远快人一步,一个新模式出来,别人需要一个月搞懂,你三天就学会。别人沉淀五年的行业,你一个月全部摸清。那么任何行业对你来说你都是“蓝海”。 在保持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做到一件事——敬畏概率。很多人努力了很久看不到结果,就会开始信命。
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因果的离散型概率分布。
比如,地里长出粮食这件事,看似人的播种、施肥、收割在决定结果,而实际上是阳光、降雨、土地、空气、昆虫等无数的不可控因素共同决定着事情的结果。任何一个不可控因素出现问题,比如蝗灾、旱灾、彗星撞地球,人类的“努力”就是无效的。 所以,不论你的努力多么艰苦卓绝,都不应该把成果当成理所应当。
人的努力,在最终成果的构成要素中,所占的变量权重其实很低。努力只是为你赢得了一张奖券,有没有中奖,还得看抽奖结果。 永远不要过分强调努力,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太用力的人会过分关注结果,产生期望落差和自我怀疑。当我们不再抱着必然能得到某种结果的心态去做事,才能坦然接受可能出现的任何结果。真正低头赶路的人并不会觉得来时的路有多么坎坷,自己有多么努力,只是在偶尔回头的时候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
当你学会了敬畏概率就会明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