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刻板印象/第一部分 3/8

  本书并没有像常规思维一样分解概念,解释什么是舆论、舆论有什么功能、舆论是怎么形成,而将舆论作为已知的概念,从多个角度剖析。  很难想象这是一本问世于1922年的书,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年,然而书中的内容却依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普曼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一个"拟态环境",人们依据“拟态环境”做出的所有具体行为会作用于真实环境。如果这些行动并非具体的行动,而是我们泛称的“思想感情”,则其会在极长的时间内维系虚拟世界的存在,直至虚拟世界内部出现明显的断裂。”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了解的永远只是事实的冰山一角。因为我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我们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加上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人是不可能掌握所有事实,总有一些信息是无法获知的,他所获知的信息未必是真实可信,不真实的信息会误导我们对环境的认知,然而也没有什么信息是绝对真实的。

  书中李普曼用了很多例子给我们解释了新闻是怎么在新闻机构的手掌中被书写甚至篡改并传播到大众那里的,以及新闻舆论是如何被政客门审查和操纵,盲从的公众在成见,时间,空间,兴趣,语言,观念的差异下是如何诠释新闻舆论甚至被其左右的。


脑内影像

  我们并非基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而是基于自己的脑内影像去做出反应。

  舆论的基础:虚构与象征

  舆论的分析的起始:厘清三者关系,行动的环境、人们头脑中关于那个环境的图景(拟态环境)、以及人对于从环境中滋生出来的那副图景做出的反应。

  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做真相。基于有限的事实材料,我们既不能就宏大的社会环境得出任何概括性的结论,也不能对人本身得出任何概括性的结论

刻板印象

  何为刻板印象,我们对事件的印象实际上经过了意识再加工。 为了对事物进行洞察,需要在事物模糊、易变的特征中,捕捉显著、稳定的属性。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会倾向认出自己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按刻板印象去理解。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再现是我们认知过程中最难以捉摸,也最为普遍的影响因素。在调用刻板印象时是很容易受到误导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实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你看到的世界只是某些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而全然不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