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新出的书一定不能错过,《碗净福至》,名字就喜欢。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当然除了食物,还有人生。先生以一贯洒脱幽默文笔,将人间烟火写出了神仙意境。告诉我们对如何食物心存感恩,如何对生命充满敬畏,如何从容淡定地走这一生。
这位香港的“四大才子”,从80年代就开始写作美食专栏,对各地美食如数家珍,是香港家喻户晓的“食神”。他热爱生活,奉行“抽烟喝酒不运动”的人生信条,上了年纪以后,更是一个活得极潇洒的“老顽童”。先生总是说好吃的东西都不太健康,但我们也无需太在意,太过纠结的生活只会让精神不健康,身体更容易出状况。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蔡澜先生身边,有许多这样的朋友,同样爱吃,热爱生命,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对美好的事物非常敏感,并且懂得及时行乐,珍惜当下。
先生说:“人家活到老学到老,我是活到老吃到老。”在渔港小樽,他吃到一种怪得不能再怪的鱼,两尺长,八角形,每个尖端充满尖刺,虽然长得奇丑无比,吃起来却肥到漏油的“八角”。还有一种比“八角”长得更丑,样子像河豚的“Gooko”,全身无骨,每块肉都像山瑞的裙,软而鲜甜。这些都是他从未尝过的滋味,读着都能感受到美味的诱惑。
懂得吃,是一种学问。喜欢吃的人多半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去研究好吃的东西背后的道理。“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此话深以为然。能够吃到一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然缩短。爱吃爱玩的蔡澜先生可以在古稀之年,仍在微博上吸引大量年青粉丝,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做一个吃货的乐趣。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生常说,最好吃的东西未必是最贵的东西,他的嘴不刁,但很会比较。因为用心品味或者是刻意寻找,他总能遇到更好吃的东西。也因为惜福,简单的食物总可以留下难忘的滋味。
“尽量的学习,尽量的经历,尽量的旅游,尽量的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大道至简,有时平凡的生活里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到了他这样的年纪,话里总能琢磨出一点别样的滋味。
有一次他在印度的山上,对煮饭的老太太说:“你没有吃过鱼,不知道鱼的滋味有多美,真是可惜。”老太太却慈祥的回答:“没吃过的东西,不去想,又有何可惜?”也许生活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坏,只是我们自己的欲望作祟,求而不得,才徒生烦恼。
每个人,每天的一饮一食中都藏着福报。弥漫着市井气息的小店,也许比米其林餐厅更加美味。懂得去欣赏每种平凡食物的好处,远比稀世珍馐更让人满足。读先生美文是工作之余最好的享受,得之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