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秦汉帝国时代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形态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在东汉末期最终崩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后进入史称“五胡乱华”的南北朝。这段持续四百年的时间中,中国经历了衰变和重整,分久必合,最后隋唐统一,又重新成为天下国家。
西汉统一天下之后,董仲舒的宇宙论主张五行轮替,认为君主天命应时常改换,不应由一姓一朝永远继承。这个观念引出了许多儒家学者认同的让贤理论。而皇帝为了应对这个观念,常常改元,以示重新开始的新天命。甚至改变国号、帝号,希望以此消灾。同时出现外室打着“天命”的旗号篡权的历史。
西汉时的儒家,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坚持君权为天下,不为皇权独有的理论;这时期的儒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能够在世上开创大同。到东汉,儒家却变为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成为了繁琐之学,丧失了东汉时期参政议政的活力。
汉代的文官制度,原来的设计是以丞相为百官之首,下辖的文官系统代表的是治权,与皇帝代表的政权彼此制衡,具有独立运作的权力。但在东汉时君权强大,文官系统不再独立。此后,中国两千年来,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性的文官体系可以制衡皇权。
文官体系为皇权服务,就脱离了儒家最初的宗旨和理想,官员们更注重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举荐人才的察举制度逐渐为官宦后代垄断。在这样的人才制度下,东汉开始出现地方豪族,无形中逐渐形成事实上是贵族的官僚阶级。这些豪族掌管了地方政治的话语权,原来的异地任职平衡作用消失殆尽。外来的官员失去掌控权,一切唯地方豪族是从。地方与中央不再有互相制衡的机制,地方慢慢成为独立的单位。东汉末年,除了外戚和宦官乱政外,地方由豪族据有,在外力攻击下,国家最终分崩离析。
东汉开始出现的豪族,至三国时期成为各地的地方势力。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汉人族群,以大族为核心向南迁移;或一个称之为“流民帅”的领袖人物带领难民逃往南方。北方,五胡分别立国。至此,改变了汉朝以地方为主的国家格局,变为以族群为主。礼学开始从这时兴起,形成法律之外的伦理和习惯,国家要仰仗儒学来维持社会秩序。
从东汉到南北朝,中国文化又吸收了外来宗教的元素,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系统。中国两大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和道家,都是吸收阴阳五行之学,建构了宇宙论的形而上学。儒家推崇慎终追远的祖宗崇拜,道家推崇自然崇拜。这两个古老的信仰都没有完整的神学系统,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组织。在信仰范畴内,既不具有任何独占性,也不排斥其他信仰。
世界混乱失序之时,人心不安。对于一般老百姓,亟需获得心灵依靠。而儒、道二家的道理过于高深,主要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因此形成的法律与制度可以规范社会,但不足以抚慰老百姓惊恐不安的心灵。外来信仰由此填补了此中的不足。东汉初期,中亚地区的袄教和“密特拉”教也经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国。这些宗教都是启示性的,包含“劫世”观念和救世主的盼望,正好填补了中国传统五德(金木水火土)世运转移的观念。而儒道的包容,使外来宗教并未受到抵制,顺利进入中国,并启发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出现,如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的“后世太平道”,“五斗米道”、“后世天师道”。 由此一般的平民也有了自己的信仰体系。
佛教在东汉初期进入中国,在南北朝得以普遍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五胡君主的支持。到了唐代,各种宗教各占据一定空间,其中本土的儒、道两家与外来的佛教呈三分天下之势。
西汉时期支撑天下体制的的重要三足中,政治已经衰变,文化重组,只剩下经济网络仍保持原貌,跨国的经济交流并没有停滞,维持着国家局面。总之,中国“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完全仰仗于经济交换网的持续存在,和中国人的儒道思想、家国观念的意识传承。
三国时代,蜀汉开发了羌地和南中;东吴占据着华中和华南;魏晋则在北方开拓东北和北方的资源和人力。南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胡汉之间逐渐融合,成为新的人口结构。北方和西北草原地带的资源,也流入了中国范围内。中国的疆域更大,开拓了更多可以生产的新地区,利用的资源也更为多样化。
东汉末年,匈奴余部迁入陕西美稷县,改游牧为农耕,成为“五胡乱华”的第一支力量。其首领改姓“刘”,自称是汉代和亲的后人,建立了汉赵。东北的鲜卑进入蒙古草原,然后入中国,建立了北魏。另一支最晚进入的鲜卑建立了后世的西夏。西北的氐和羌也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西域南部的羯人,建立了后赵,最终几乎被汉人灭绝。这些国家与当地汉人大族有对抗,有合作,吸收汉人的人才,沿袭中国制度治国。而君主称号也同时使用大单于和皇帝两个衔号,象征他们是二元的君主。
这些五胡建立的国家,在人口数量和文化水平上处于劣势,最终在北魏孝文帝时,被全盘汉化。同时被解散了部落,改族群为乡里,改汉姓,使用汉文,基本汉化了大多数胡人。同时,在东北边疆的“六镇”驻防部队,也因为长久居住北方而彻底胡化。“六镇”将领反攻中原后,建立了北齐和北周,经过数次胡化汉和汉化胡,最终全部汉化。后世隋、唐的皇室,就是北周六镇将领的后代。
从东汉末年到隋唐统一的四百年间,中国的人口基因库中添加了亚洲北支的匈奴、鲜卑、氐、羌、羯人,南方的百越、蛮、苗等原居民,西南部藏缅语系与南亚语系的原居民。同时期,也有一些汉人流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九州岛,南方的汉人也扩散到马来半岛和东南岛屿。这四百年,成为了东亚地区人种大融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