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归因、内归因?
我们下意识地会对身边发生的事尝试做出解释,这也是我们得以从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大人的原因,我们洞悉了事物之间一些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
外归因、内归因,又称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尝试去理解因果关系时的两种心理倾向。
比如工作中的一个场景,年底评绩效,有人今年绩效不好 ——
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下意识会想到的原因是领导这次评判不公平,或是其他的同事更爱表现,或是运气不好没有拿到好的资源导致没有做出成果等等。
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下意识会想到的原因是自己今年努力的不够,甚至觉得自己性格上有缺陷可能不太适合这份工作等等。
当然,大多数人其实是同时进行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只不过每个人在每件事上的倾向性不同。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那我们应该倾向于外归因,还是内归因?
网上一些文章说:“向外归因使我们不愿意去努力,把失败归于命运,向内归因的人往往相信事在人为,因而更容易成功。”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也许在一些场景下适用,但有些以偏概全了。
就像一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他们如果向内归因,一旦潜意识里认为遭受校园暴力这件事上自己也有问题,被别人看不惯因此才遭受了校园暴力。
此时如果没有外力介入,他们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因为觉得自己有问题,不敢对抗施暴者也不愿意寻求外部改变,这种时候往往施暴者专挑软柿子捏,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受害者。
这种时候一定要告诉受害者,遭受校园暴力这件事上你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周围的环境,有问题的是那些施暴者,要勇敢地告诉家长老师警察,寻求改变外部环境,让施暴者受到惩罚。
放眼人类历史进程,其实世界也总是被那些敢于向外归因的人改变的,因为觉得世界不够好,所以我们去改变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总是等着被世界改变,那么世界就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当然我也并不是鼓励任何时候都向外归因,每个人所处的境遇不同,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向外还是向内只是两种思路,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那是智慧。
不论向外归因还是向内归因,我们最开始只是凭借着过去的经验得到了一个臆想中的原因,想要真正洞察世间因果,我们积极地、持续地去做,在每一件事中向内、向外寻求反馈,别人可以给你思路,但是智慧,终究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累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