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舍离”变成另一种需要购买指南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落入了新陷阱?
“断舍离”本来的初衷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但是当“断舍离”从一种自我反思,简化生活和清理内心的哲学,变成了搜索“极简生活指南”“极简生活好物推荐”的大数据的计算方式时,我们的确进入了消费陷阱。
“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节制、反思、不拥有,但现在互联网推送给你的帖子到处都是极简指南,教你如何过上极简的生活的课程和提供生活服务,推荐极简生活所用到的收纳工具、家具、服饰或者装饰品。当这种断舍离的周边产品变成特定材质、特定品牌、特定场所,也就是说让你换成更少、更贵、更有品味的东西的时候,从一种减法哲学变成为变相花费的哲学。
极简主义的风盛行,商家在这种时候巧妙的宣传“极简主义”“断舍离”是一种新的消费潮流,一种新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暗示你想要过上这种生活,要买宣传的产品才能算得上是“断舍离”的生活。本来是减少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放弃对物品的执着,现在演变成了必须购买特定的产品或者服务,将内部的需求外部化、商品化
极简主义风往往也与咱们的审美挂钩,大多数人对极简主义的印象就是“高级”“优雅”“有品味”,推动人们为这种视觉审美买单,购买新的,更昂贵的,更符合“极简风”的产品,同时也会变成新的高级生活方式的标签
“极简风格”“断舍离”大肆宣传,也可能出现新的攀比:谁的家里有钱,谁的装修,衣服,家具更加简洁。如果你没有按照“极简风格”“断舍离”的生活方式生活,说明你这个人“不精致”“不够自律”“邋遢”,产生新的焦虑和压力,过度宣传这种“风格”,导致那种不愿追随的人或者无法追随的人产生强烈的道德压力和不适感,就变成了一种压迫性道德。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表面所说的那样清理不必要的东西,或者减少对物品的执着,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思维模式,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的反思,当变成一种指南,“极简主义”的哲学生活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人们都按照这种指南生活的话,并且自己的内心感到非常的空虚,那么真正意义的极简主义生活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你进入新的消费循环。
我们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消费陷阱,利用互联网商家等各方面宣传,并不能让我们回归真正的极简主义,而是让我们进入新的消费。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极简主义风格买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更多时候是自己想法或者思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