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我不是奶茶的粉丝,事实上从知道奶茶拍了《后来的我们》时,我一刻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去影院观影 。
直到我偶然看到一个新闻,《后来的我们》三天票房过八亿,四天超九亿,五天逼十亿。
我知道这样的成绩,在中国目前女性导演执导的影片里排在了第一位。它远远超过了票房都过了7亿的《致青春》和《北京遇到西雅图2》。
奶茶,刘若英,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个歌者吧,或者说她是作家也不为过,但这个名字之于电影,我很好奇《后来的我们》的样子。
所以,我在影片上映第五天一个人到影院贡献我不起眼的票房了。
就为想知道它在说什么,就为更想知道它是如何说的。
影片根据刘若英自己的小说《过年回家》改编。我来打一个这样的比喻吧,过年的主线就像串起糖葫芦的小棍棍,把一年又一年主人公们变化的糖葫芦串在了一起,有酸的有甜的,还有,坏的不能下咽的。
话说糖葫芦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人人都爱啊,这部片子当然也是如此,本来我想这么高的票房的原因或许除了奶茶的终粉恭献之外,剩下的就是那些被击中了情怀的一些人。又感觉上情怀这东西是小众些窄了些,然似乎票房的数字又在打着我的脸。索性就说这是拍给有故事,有经历的人看的吧。
再说一句被套烂了的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后来的我们。
后来的我们,是怎样成为彼此的遗憾的?
见清在和小晓分手后想复合时这样说:我有钱了,买房子了,你也可以有北京户口了,为什么你还是不高兴不愿意?我就从来没有搞懂过你在想什么。
怎么可能懂啊,在很多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对方想什么要什么的。我们彼此对对方说了太多善意的谎言,甚至自己都真假难辨,一起坚持的坚持,却走不到最后。
世上哪有什么如果啊,见清爸爸在写给小晓的书信中这样说: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的不过是他们想自己成为的样子,即使没有在一起,也成为了家人。没有谁和谁是必须在一起的。
我很早之前就知道,有一种叫宿命的东西,它会用耳光告诉你——好好说话沟通的重要。如果不会,就要用心谦虚的去学习。
幸运的是二十多年前,也有一个爸爸这样告诉过我:不问如果不期待如果的去选择,今生才不会转圈圈。要好好度过这漫长又短暂的岁月,它用的从来都不只是眼睛。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看会,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读懂。
我相信奶茶这个没有经过电影学院学习的女性,她拍出的片子即使票房再高也一定会被各种方向诟病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或许,她的初衷就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理解。
后来的我们会老,后来的爸爸会认不出我们,可我们依然会记得大冬天里爸爸抱着炉子,说,你是你瞧不起的爸爸的小饭店养大的。
后来的我们也会有孩子,我们也会轮回着父辈的操心,操心着他们的教育和大学,只是,这操心的时间比他们当年还要早。
你要不要换一个人试试,他们就这样在镜头前抛去羞涩,呼唤彼此了。
后来,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奶茶在影片最末彩蛋,淡然转身。此时的影院,空无一人。
这样的电影我给八分,其中一分给可怜的情怀,一分给井柏然和周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