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追逐财富以财富为荣。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似乎是秉持了传统读书人的清高,不屑于谈金钱,不热衷于追逐财富,颇有些视金钱如粪土的架势。有人认为这是源于文化的传承,从心理学角度看,也许有不一样的解释。
有一句古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心理学也许不这么认为,从精神分析角度讲,不是人穷志短,而是志短所以人穷。——不管有钱没钱,都是一个人主动创造的结果,是这个人无意识的需要。有句话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精神分析说,“No”,是你在用自己没有觉察到的方式,限制了自己,是自己没有钱或者没有办法有很多钱。
精神分析认为。金钱是被投射的对象。
我们会将自己内在世界中一些特别的、有意义的、或非常早期的无意识内容,投射到外部,例如投射到跟伴侣、孩子的关系里,以及跟工作和金钱的关系里。投射,是为了通过这些关系去活化、去重新演绎早年体验过的,被压抑进无意识中的重要体验,尤其是阻碍我们心理发展的创伤性体验。这是一种时空置换,每个人当下的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和金钱的关系其实都在被早期体验操控着,如果这个内核没有被我们理解,我们就像是在被封印之中,很难真的在工作、亲密关系及金钱状况上得到明显改善。因为主导我们的,是看不见的无意识。
例如一个人在早年跟养育者的关系中,如果缺乏亲密的体验,或者曾对亲密、依恋有需求,但受挫了,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会对亲密关系非常警觉。结婚以后,每当要和伴侣的关系变得更亲密时,无意识就会跑出来搞破坏,做一些对关系有损伤的事,让两个人离得远一点,不要那么亲密。无意识的目的是避免一个人重复早期亲密关系受挫受伤的那个部分。如果这个人不能理解这个部分,改变往往很难发生。
一个人为什么会穷或者甘于贫穷?一个解释是重复早年的养育关系。婴儿时期,如果需求不能被养育者满足,这种得不到满足的体验,会被一个人投射到很多关系里,包括跟金钱的关系中。金钱是我们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重要媒介和重要资源,然而为了重复早年得不到满足的体验,我们就会抑制自己的功能和能力,让自己总是赚不到足够能满足自己的钱,始终处于一种钱不够用、无法被满足的处境中。如果无法看见无意识的企图,即使头脑层面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工作提升,也可能收效甚微。真相可能是无意识需要自己留在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里,这才符合真实的自我认同。因为金钱是自我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自我一部分的代表。自我的建立,是跟养育者持续互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
我们可以试着对金钱做一做自由联想,看看这些联想,属于正向还是负向的。比如金钱满足我的欲望,让我觉得很轻松、有能力、有安全感,以及金钱代表自由、独立、尊严、掌控感等。或者钱很脏,有钱会变坏、腐败、赚钱难等等这些联想揭示了我们对于金钱的认知。正负向的特质由什么决定?由早期跟养育者的关系来决定。这个早期有多早?可能是一个人刚出生的头几个月。
想要改善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或者想要更多了解自己,需要倒退到最本质最根源的位置,而了解本身,是能够带来松动的,去看见,去理解,这是改变的基础核心。
很多人在头脑层面是不承认自己对金钱有敌意的,他会说自己非常爱钱,把钱挂在嘴边没有障碍,经常说起自己对金钱的需要和欲望。或者有的人认为自己对钱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不热爱也不讨厌,很理性的看待金钱。这并不意味着你对金钱没有敌意。那些对金钱的负向联想,就是对钱的敌意。敌意藏在无意识里面,甚至是家族的无意识,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时期的集体无意识里,有时超越了个人,是自己无法掌控的部分。
还有的时候,面对自己时似乎对金钱没有敌意,但放在别人的身上,对钱的敌意就会浮现出来。举个例子,你很喜欢的公众号,突然开始频繁发广告,你会对这个公众号有怎样的直观感受?有一种态度是完全能接受自己喜欢的公众号接广告赚钱,有一种则会认为这个公众号突然变得非常商业,有一股铜臭的味道。我们试试代入自己想象一下,观察自己冒出来的念头是怎样的,这些想法很可能就折射了我们对金钱无意识的敌意。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个时代了,谈钱已经没什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意识的前端看起来好像是中性的,但把这些遮掩拿开,去看后台,看无意识,就能看到埋藏很深的对钱的敌意。
生活中,对金钱有明显敌意,会有怎样的表现?首先可能会无意识回避与钱有关的很多事情。例如,抑制自己的工作能力,遏制自己的进取心,对成就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野心。同时可能会非常讨厌那些有进取心、有欲望、有野心的人。
在人际关系当中可能也会很疏离,很难跟人建立带有情感的关系。对周围非常敏感,觉得好像经常有人为难我,对负面的信息也会特别关注。如果你跟他说一些好的事情,他马上就会跟你讲一堆坏的事情让你很扫兴。
对钱的敌意本质上是对早期养育者的敌意。克莱因认为婴儿在生命早期有两种焦虑,第一个是迫害焦虑,婴儿感到自我被外界威胁,觉得自己被妈妈伤害了。第二是抑郁焦虑,通常是婴儿觉得自己伤害了妈妈。这两种原始焦虑开始于生命最初,会贯穿一个人一生。迫害焦虑是怎么来的?婴儿在子宫里,是完全满足的状态,但是一旦出生就会让这种完全满足的状态被剥夺。婴儿会承受出生的痛苦不适,感觉到这是外部对他的攻击,也就是感被迫害了。所以迫害焦虑是从婴儿一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之后婴儿进入和母亲的关系。婴儿跟母亲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小婴儿一出生就感受到的迫害焦虑是会被强化还是会被缓解,是由和母亲的关系决定的。跟满足、美好、信任有关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会缓解迫害的焦虑,这也是最早的关于爱的情感。养育过程中母亲不一定能即时满足婴儿,婴儿会感到受挫、怨恨,迫害焦虑会被强化。
从这里来看,一个人是否能享受,享受关系、享受工作,是否能耐受自己有钱,与早年内化了一个怎样的客体有关。养育的过程中获得的美好体验更多还是挫败、怨恨更多。这些对一个人的发展和关系模式有重要影响。内化了坏的、迫害性的客体,会很难发展自己的功能,为了防御迫害焦虑就需要把内部的迫害者形象投射出去,认为坏的、有敌意的都是外面的。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非常需要敌人,有时候伴侣是敌人,工作是敌人,领导同事是敌人,那么金钱也一样会被体验成敌人。这就是一个人与金钱关系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与养育经历有关,形成在非常早期原始的阶段。
——根据付丽娟直播《女性内在发展与金钱的关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