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气温上来了有10度,在厂里干活时,内衣也汗湿了。害怕着凉感冒就不敢脱衣服,下班来家后才匆忙去冲了个热水澡。
洗浴间内,我打开了照明灯和暖风,脱的赤条条的。伴着“嗡嗡嗡”的暖气声响,和喷头喷洒出的热水,我惬意地洗了起来。
洗着洗着,我就想起以前洗澡的日子。
小时候,洗澡哪有这个条件啊!那时差不多哪家都有大澡盆,大澡盆有木头做的,也有塑料做的。大澡盆留着用来洗衣服以及洗澡、洗脚,冬天也可用来洗些蔬菜,做腌菜。
夏天洗澡还好,烧些开水倒入大澡盆,兑些凉水,拿条毛巾和香皂就能洗起来。可是天气冷的时候,就需要弄个洗澡帐子,罩住大澡盆才行。
洗澡帐子通常都是塑料皮做的,有红、蓝等色,像个大口袋似的。口袋底有方形,有圆形,底的中间有挂勾,周边有几个夹子。袋底小,袋口大,能罩住澡盆。长度在1.5米一2米之间。
我家那时先前是三间草房,一道实山墙,一道木八子。洗澡时是先将洗澡帐的挂勾挂在木八子上,拿来澡盆放在洗澡帐子底下,倒上开水兑上凉水以后,人进去洗。以后盖上楼房后就在楼梯间里洗。在楼梯间因为空间小,短时间热气散不出去,所以,虽是冷天,洗澡也不是太冷。
那时,除了在家洗,我们还时常到浴室去洗澡。那时,我们洗一次澡要走半个小时的路。到城里的中心街去洗澡。
那时,我父亲在水泥厂干临时工,常常单位发澡票。他就把发下来的澡票给我们去洗澡。发的澡票都是中心街浴室的。澡票同火柴盒般大小,黄麻纸做的,统一印制的。票面有:甲座(单价0.16元)、乙座(单价0.12元)、丙座(单价(0.08元)、丁座(单价(0.04元)四种。
卖票处还卖肥皂,肥皂是那种老的团结肥皂,有方片糕般大小,泥土颜色。浴室里的工作人员把团结皂切成一块块豆腐乳般大小的方块卖给顾客。一块4分钱。我们每次去,也是用澡票换一块。浴室里有洗澡毛巾,下去时给一条,上来时,再从桶里拿出一条整过水的热毛巾擦汗。
甲座的都在楼上,楼下的有乙座、丙座、丁座。人少时,可以一人一个位子,位子是一长约1.5一1.8米长,宽约0.5米的小木床。床上有二条浴巾,洗过后,可在上面盖上浴巾躺一会儿,衣服也是放在上面。人多时,就要等。有时,几个人一起去的,就把衣服脱下放到一个位子上,再下去洗澡。有时还要有人在上面看衣服。稍不注意,就可能有人会把你的好衣服穿上、好鞋子穿走。
我们那时穷,也没什么好衣服、好鞋子,就是有也不敢穿着往那里面去。我和两个弟弟去洗澡,常常用的是丙座、丁座。虽然座位不同,但是澡塘是共用的。澡塘有一个烫水池、一个热水池。想洗烫的到烫水池,想洗温水的到温水池。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温水池里洗,除非温水池里的水不热了,才会去烫水池里洗。在烫水池和温水池的中间底下有两个小方孔,比拳头略大。有时温水池里的水不热了,那边开始加热。这时,如果有人不注意正好在这儿,就可能会被那边冲过来的热水烫得赶紧跑开。每次一听到锅炉响,我都会和两个弟弟躲开。
每次洗澡,看到搓澡工在给别人搓澡,我们兄弟也会学样互样搓起来。搓前,在池里多泡一会儿,就会很容易地搓下泥灰。
洗的人多时,池里的水就同肥皂水一般混浊。记得一次一个中年人调侃地说道:“肥水养人啊!”有个老头还喜欢带他的小孙子来洗“肥水”。当他的儿子、儿媳听说了以后,再也不让他带着孙子过来洗了。
天冷时,我们也是隔三差五地去洗一回。
浴室门外,有炸臭干、拌凉面的。可以用澡票兑换。我们差不多都在周日,礼拜天下午去洗。每次洗完后,我们就用澡票兑换。每次也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
以后城里的澡塘多了,有些厂矿的浴室也对外开放了。我们就不再跑那么远了,就在家附近的浴室洗澡了。
儿子小时,我也常常带他去浴室洗澡。外甥比他大四岁,我姐也常把他带来叫我一同带去浴室洗。我也常常是给这个搓完灰再给那个搓……
只是十二年前拆迁搬到这儿以后,就很少再去浴室洗澡了。
如今自家就有淋浴,虽洗得方便,却没有从前洗澡的那个氛围了。什么时候有时间,再去浴室享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