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当晚清震荡动乱之局,所有政治、外交、经济各方面的剧烈变动和改革,都和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他一生的事迹写不胜写,是非功罪,自有各个角度的不同之定论,这里不作批判,仅就其“家世”来谈谈。
鸿章本不是姓李的纯血统,也不是安徽省合肥县的祖籍。他上八代的祖宗,本来姓许,原籍是江西省湖口县人,是李家的外甥,因为娘舅李翁没有儿子,就抱了外甥做承继的儿子,于是才迁到合肥,以许氏的血胤来做李姓的祖宗。所以他们家里,有条祖传的规例:“许李二姓不通婚。”
李姓和族外别支的李姓却照常通婚的。他的母亲,所称为最有福气的“一品侯太大人”者,她娘家便是姓李。
传到李的父亲文安,字玉泉,号愚荃,行四,是最小的一房。所以起他儿子六人别字,多用他自己的“荃”字来取。长子瀚章,字筱荃;二鸿章,宇少荃;三鹤章,字季荃;四鹓章,字和荃;五凤章,字稚荃;六昭慶,字幼荃。还有一个女儿,嫁与同县张姓,是鸿章的胞妹。鸿章因为行二,所以有“李二先生”之称。
他们同胞弟兄六房之下的子孙,有一条规例:凡是书牍家信的文字里,要用到“请安”的字样时,都以“绥”字来代替“安”字,以避“文安封翁的名讳”,表示恭敬,这个他们自己家内的禁条,在鸿章兄弟贵盛的时代,所有王公大臣,门生僚属,亲戚朋友,同他函札交往的人,没有不知道,也没有不谨守的,直到现在应酬书札中“台安”、“勋安”的结尾,仍有作“台绥”、“勋绥”的,还在替李家避讳。
李氏世代是农民出身,并且是“自耕农”。文安封翁,也是半耕半读,尽管他中式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公元一八三八年)进士,已算由士而仕,应该列入知识分子的缙绅之列,但是,他的家风依然寒素,春耕、夏耨、秋收、冬藏,全家男女,一起下田,扶犁负耜,还是自己耕种。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非常注重科举,科举是读书人献身社会之惟一正大光明的出路。当文安应了会试,名字高列榜上的时候,照例有专报考场发榜消息分送报帖的人,由城内距离几十里远的路程,气喘吁吁地跑步到了村里,大喊大嚷报喜讨赏钱。他的太太李氏,还在满种棉花的田地里,拿着锄头柄,满脸大汗地工作不辍。她看见报喜的和她的邻居一大堆赶来,问:“是怎么回事?”
邻人引为全村的光荣,外加羨慕欣喜的心情,告诉她:“你的四先生已经高中了新科进士了!”
她似乎还不相信,挥起锄头,仍继续地工作不辍。
道光戊戌这一科,曾国藩是和李文安同榜中式,李、曾两人的关系和交情,就是因为所谓“同年之雅”;从前人封“年谊”是非常认真的,所以李鸿章称湘乡侯相是“老师”也是“年伯”,对曾国藩始终是很恭顺的。
文安封翁中了进士以后,殿试未得翰林,只当个部里小司官——主事。不久,授职刑部主事,专司提牢厅典狱的职务,那时京师的刑部监狱,充满黑暗、恶毒,而且污秽简陋不堪;既无被服席扇的设备,更谈不到医药清洁卫生。夏天蚊蚋暑湿,冬天风雪寒冻,加以疾病传染,囚犯常常为了没有医治药疗而病死狱中。
文安主持狱政,他事必躬亲,随时巡视,体察入微,并严禁胥吏狱卒虐待囚犯,以悲悯同情的心和慈祥和蔼的态度,体恤他们,夏季施茶施药,并分给扇和席,冬季施热粥及衣服被褥,全是由自已所得的廉俸里捐出来备办供应的。
因之,他“慈惠廉明”的声名,满朝无人不知,同声赞叹,称为难得,这样在刑部若年,慢慢地挨资格,按部就班升员外郎,升郎中,最后才得了记名的御史。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一时如风卷残云般连陷武汉,曾国藩以侍郎丁忧在籍,奉旨办理团练,治军防乱。
文安也回到合肥故乡办团练,他将本乡子弟集合起来,组成民众武力,加以训练,宗旨是抵御外来犯境的焚掠骚扰,以保卫乡土地方的治安。这班淮泗子弟,也就成为后来李鸿章所领导的淮军势力的基础,助剿击破,成了一代名将名臣。
文安的夫人李氏太太,在她的丈夫做了多年的京官的时期,并未曾入京亨受官太太应有的排场,她依旧在家里耕地、纺棉、织布,过着农村的生活,吾行吾素地恬适自安。到了后来晚年,李瀚章、鸿章兄弟贵显了,才板舆迎养在总督衙门里,安享着儿子孝顺的晚福。
那时,除了满洲旗人之外,汉人的官眷,都是缠足,无不以弓鞋三寸,步步生莲为贵的,只有这位一品侯太夫人是天足。她坐在一品命妇应坐的绿呢围幂白锡顶子八人肩抬的官轿里,两边由她肚皮生下的爵相和总督阶级的阔儿子,左右随侍扶持,她着实得意之极,不觉地把那穿着乡下式样的大红绣花布鞋子的双脚露出轿帷外面;两儿子婉劝她收敛些,她说:“怕什么?你的老妈还用得着装扮吗?”
她活到八十多岁,在武昌湖广总督衙门里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