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下班回到家以后,孩子见到我后,都会粘着我,要先坐到我怀里撒撒娇,然后干什么都要粘着我,搞的我一点自由的空间都没有。这种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过度关注
我和妻子都很爱孩子,基本上不打骂他,他想要什么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都会满足他,由于对孩子照顾的太周到,让孩子养成了爱哼唧的毛病,有时候他一“哼唧”,妈妈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想干什么,这样其实并不好,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锻炼。过度照顾还会让父母不自觉的焦虑,我和妻子都是学医的,这细菌那病毒的太敏感,会产生“卫生焦虑综合征”,而这份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认为外边的世界不安全,缺乏安全感。
2、哭即王道
为人父母,每次看到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都会忍不住心疼他。我和妻子也是,每次遇到孩子哭闹,即便是不合理的哭闹,我和妻子最终都会妥协,去找各种方法来满足他的要求,这样使他养成了“爱哭”的毛病,感情特别脆弱。让他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这是我们教养的失败之处。
3、母子分离
孩子2岁的时候,妻子去国外留学,虽然中间也会回来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还是缺乏母爱的。
怎么办?
1、高质量的陪伴
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妈妈的陪伴时间和孩子未来的行为表现、情绪健康以及学业成绩没有关系。对孩子有害的反而是妈妈不好的状态,比如压力大、睡眠不足、内疚和焦虑。负面情绪是很容易传递给孩子的,这些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与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正相关的,陪伴的时间长,不代表陪伴的质量好,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我们自己玩着手机,让孩子自己玩,这个不算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保证有一段陪孩子的特殊时间,这段时间是你跟孩子一对一相处的时间。这时候你不要太有目的性地想要教育、训练孩子,而是给孩子有温度的爱,敏感地关注他的需求,表达对他的积极想法和感受。
放下手机或者手里的家务,关注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一同玩耍,时间不需要太久,让孩子从亲子互动中学到知识就可以。我们不可能陪伴他们一辈子,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时真诚的对孩子讲:“爸爸要看一会儿书,你自己玩”
2、满足合理的需求
目的只有一个,不要让孩子在意识中感觉到“我用哭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孩子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更利于孩子养成不卑不亢的性格。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哭闹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不理他,等他平静以后,倾听他内心的诉求,然后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3、给孩子安全感
让孩子自由的去外边玩耍,多和这个世界接触,多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不要总怕孩子受到伤害,皮肉的伤害可以愈合,精神上安全感的缺乏,不容易纠正。
不要让孩子捆绑了你的时间,当你感觉带孩子很累时,一定是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