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分享每日好话好故事
(一)道理不在于听得多,
而是能实践。
-静思语-
看过一个“启发式教育”的案例。
️15岁的杰克,酷爱打高尔夫球,并梦想将来成为一名职业赛手。
一次,他和爸爸去找教练练球,杰克和教练就使用哪根球杆起了争执。
❓见二人争论不休,爸爸忽然问杰克:“这是谁的比赛?”
❗️杰克说:“当然是我的比赛。”
爸爸又说:“既然是你的比赛,你可以听自己的。”
杰克一看爸爸站在自己这边,得意地拿起球杆进入赛场。
可结果呢,他因选用球杆不合适,很快输掉了比赛。
下场后,杰克反思,知道是自己经验不足,判断有误。
意识到这点,他马上去找教练请教了一番,弄懂了很多专业知识。
如果你是杰克的爸爸,会怎么做?
想必不少人会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听教练的,别自作主张。
可那样一来,孩子首先失去了做决定的勇气,其次错过了一次挫折教育,最重要的是,他丧失了一种体验。
想起一位媒体人的一句话:
“孩子的使命,是走出父母的城堡,在亲历风雨中,在实战教训中,在失败试错中,在自立自信中,成为健硕的大人,构建自己的王国。”
(二)
信心是生命的源泉。
-静思语-
有个叫蔡勇斌的盲人,从小被身边的人劝告:“推拿是你今后唯一的出路。”
他却偏偏不信命,埋头自学编程,凭借努力成为了信息无障碍工程师。
后来,他还研发出一款提供给视障人士的软件,成立公司当上了老板。
他的经历验证了一个道理:“生命的质量,来自心灵的力量。”
内心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从而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美国学者托马斯·科里,花五年时间做过一项研究。
他找到177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名穷人,一一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
对比下来,他惊讶地发现:“你的日常习惯,会透露出你在生活中能否获得成功。”
原来成功,需要日复一日去做正确的事。
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将心思用在要紧处,就离成事不远了。
而我们要先相信自己能成事,才有可能拥有富足的人生。
真正做到【为自己而活】是什么样的体验?
对父母,不再有期待和幻想,不再有怨恨和创伤,不再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不再乞求父母爱自己。
对恋人,不再渴望对方给自己托底,不再幻想对方来拯救自己,不再思考自己是否被爱,不献祭自己,不在恋爱里刷存在感,不从被爱里找个人价值感。
对朋友,不互相扮演拯救者,不互相扮演情绪垃圾桶,不过度影响彼此因果。
对自己,把发展自己、迭代自己、成就自己放在第一位;敢于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永远信任自己、鼓励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支撑和后盾;丰富人生体验,扩宽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永远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