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
自信,它没有一把可度量的尺子,是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的一直相对平衡的状态。
自信,不等于成功;也不是成功了才能有自信。
与自信密切相关的一种消极心态是自卑。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或深或浅,或多或少,或长期或短暂。自卑感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自卑的心态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和突破自己,并建立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和他人认同体系,就能获得良好的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从而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自信心态。
二,我们是否会察觉到有时也会有自卑的心态?
1.经常习惯性否定自己:我做不到
2.配得感低,我不够好,我不配…
3.容易被人左右,太在乎他人的看法
4.不懂拒绝,恐惧冲突
5.我永远是对的,
6.经常制定无法实现的目标,不能客观的评估自己
三,自我否定--自我认同--自我超越
自卑感常常来源于错误的自我否定。
1.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是思维重塑和经验复盘的过程,同时也要觉察到自我否定带来的消极情绪,不要被负面情绪困扰。
你可以否定你的想法,但不要否定你的行为。否定你的想法,是一个改变认知的过程。
不是说以前的想法不对,而是思考你以前的想法是不是可以更好,是不是可以更优化、更精进。
否定想法只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否定之前的行为来逃避责任。
否定想法,我们应该持积极开放的心态:
a,撕掉标签,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否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是错的?
b,摆正心态,每个人都不是最完美的,我们需要变得更好,也值得,变得更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c,抛下专家思维,要认识到,即便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也需要突破,年龄不等于智慧,经验不等于价值。
d,延伸思考,遇到新的认知观点,不要急于否认,允许自己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更多的未知。
2.接纳与认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功课
a,接纳与认同,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和无法替换的原生家庭。当我们接纳并尊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时,也认同父母可以有犯错误的时候,是对自己的宽恕。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爱,接纳爱,勇敢的表达爱。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伤害,它更多的是整体赋予了我们生命和包容。
我与爸爸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直到最近几年我才调整对他的看法。最让我深恶痛绝的是他们经常吵架,当着我的面,视若无睹。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吵架,我上初中了依然是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有一次我竟离家出走了,到我初中同学家住了一个礼拜。这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负面影响,想起父母关系常常会感到自卑。
现在,我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抱怨了,我理解了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也理解了他们也是环境与无知的受害者,并努力主动跟他沟通,试着建立和谐健康的父子关系。我们关系逐步得到了改善,并也越来越好了,这源于我思想的转化并有了实际行动。
以前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他沟通交流。我爸爸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常常也说不到一块,交流的模式也是“有事说事没事退朝”,感觉没有太多感情方面的交流。可是,当我重新回忆起点点滴滴的父爱,我很自责,他给了太多太多的爱,只是我一直没有感觉到,是我想当然地错怪他了。
原来,我一直活在爱与被爱里,只是没有感受爱的能力。
b,面对挫折,重新为自己定义成功。每个人都经历过挫折与坎坷。
挫败感可以毁掉我们的信心,也可以引导我们的成长。当我们回忆复盘的时候,只要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就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挫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垫脚石。
接纳挫败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
探索挫败背后的真实原因,只有看到真相才能让我们成长。
接纳最真实的自己,给予自己鼓励和积极的暗示。
3,重建人际关系,不要盲目期待。
(一)物质的期待,不要期待“利益层”的关系都能成为好朋友。
(二)情感的期待,不要期待“亲友层”的关系都能成为知己。
(三)自我实现的期待,不要期待“知己层”的至交都能提供利益上的帮助。
把握边界,他人才有安全感;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少一些期待,多一些感恩,人际关系才会更好,也会更幸福。
4,积极改变,你可以,也值得更好
改变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种向往。前提是感受到了当下的自己,还有更好的可能,也值得更好。改变只是一种选择,从自卑到自信也是一种改变。当你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能力,你才会更有勇气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我想说的是“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比如说我们都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老。这里说的改变是指积极主动有意识地让自己朝目标方向靠近,而不是被动改变。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选择改变环境、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比如“孟母三迁”,比如我们都在结识新的朋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节食减肥”。改变是一种选择,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可以小改也可以大改。
四,自信的建设与养成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感知自我与感知他人同样重要。自我认识是建立自信的基础,自我认识的过程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那个有恐惧也有欲望的自己。
自信的建设离不开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成长。
1,自我评价体系的六要素:
a,自我觉察,自列优缺点,他人的客观评价,察觉并记录自己的情绪。
b,纵向比较,在明确的时间段内自我比较。
c,剥离惯性,察觉行为惯性与情绪惯性并改变习惯。
d,挑战恐惧,突破内心的恐惧,增强勇气。
e,目标执行,尽全力完成每一阶段的小目标。
f ,自我认同,客观看到自己的价值,多做一些有助于自我认同的小事,强化自我认同。
2,他人评价体系的六要素
a,降低对评价的期待。
b,提炼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进行反复思考,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感受敏锐,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他人看待问题的角度。
c,吸收认同,每个善意的夸奖都是一个他人认同的过程,需要接纳与吸收。
d,稀释负面评价影响,接纳、认同自己的不完美。
e接纳异同,接受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和解。
f,突破圈层,容纳更多不同的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圈,扩大认知范围。
3,自我认同与成长提升
认同的逻辑依据是,当自己完成某个目标或获得某一种成长进步的时候,才会产生真实的自我认同感。
想要建立自信,需要增强两方面的认同感,即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增强自我认同感,需要不断完成目标和成长,给自己足够的理由实现自我认同。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认同。
成长离不开目标的设立,目标应该可实现、可考核、可执行。了解一下个人成长的三大维度:
1)心理维度包括:
a,接纳系统:接纳自我、接纳现实、接纳他人。
b,自信系统:自我评价体系与他人评价体系。
c,情绪系统:情绪惯性与情绪管理。
特别要提到的是情绪系统中的“情绪惯性”,是指我们长期被某一种情绪控制而产生不自主的应对行为。我们要培养察觉“情绪惯性”的能力,才能在情绪惯性产生的时候,通过有意识地理性思考来引导情绪,进而管理情绪。我们不需要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只需要学习让情绪变得相对可控。察觉情绪是了解自己的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在这里,我能分享的经验是:复盘或者说回想以往我们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持续了多长时间?是怎么平复下来的?当我们在心情平静的时候,以旁观者的角度,刻意去回想那个生气时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正确地表达情绪。既不是压抑情绪也不能让情绪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在想着提升自己的时候,可能不知道从何入手。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认知系统
2)认知系统
a,输入系统,认知的输入就是吸收新知识到认知库的过程。认知库的大小和质量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标准和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学习力决定了我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吸收知识的质与量。
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我们接收他人的信息与认知。
倾听力是指有效地倾听与汇总信息的能力。
b,输出系统
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影响力。
不论是逻辑整理还是表达输出都是对知识的再次内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力范围,正反馈可以增强信心,负反馈可以促进知识优化。
c,能力成长,可以提升单项能力的专精,也可以多方面提升综合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几种可以重点培养与练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觉察能力、人际关系平衡能力和观察能力。每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是建立自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