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到青年的朋友不愿意走出去,青年认为是朋友过去存在心灵创伤使他无法外出,而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哲人认为青年的朋友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而且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给过去“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例子母亲与女儿吵架。
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
悦纳目前的自己,无论你多么羡慕别人,也不可能成为他,你不是他,你是你就可以了。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不幸。
谈到了改变,人们常常下决心“不改变”。尽管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选择不改变,那么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突发状况都是可以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
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充满不安,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就会维持现状,哪怕他是多么厌恶现在的工作他也不敢跳槽。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如果将失去很好的求职工作或发展机会,不被社会看好而无法获得成功归结为自己学历低而导致的,抱着我因为学历低而无法获得成功,那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