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各位,早上好。今天是儿童节,你是怎么过呢?毕竟,男人至死都是少年,女人永远希望被宠爱。
我是蔷色,今天由我来领读《被讨厌的勇气》。
我刚送完我家小丫头回来,去往学校的那条路上下学高峰总是堵车。电动车,小汽车,步行的,来来往往。更要命的是这是一条商业街,不宽的街道两侧都是门面房,门面房前面还有很多的流动小摊贩。方便确实是很方便,但天天堵车也是很闹心。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我要与大家共读的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
听到这个书名,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听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被讨厌的勇气到底是个啥勇气啊,难不成被别人讨厌还需要勇气吗?
等我看了这本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6分,有近5.5万人参与评分。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有个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同时他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不同于弗洛伊德关于童年经历塑造我们的人格,进而决定我们人生的决定论。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对过去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甚至认为,所谓的创伤是不存在的,是有目的的被捏造出来的。
本书作者之一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他是阿德勒的忠实粉丝,致力于在日本推广阿德勒的学说。另一个作者是古贺史健,他是一位擅长用对话体写作的作家。他在30岁的时候邂逅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从此也迷上了阿德勒心理学,他连续多年去拜访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岸见一郎说阿德勒是他的柏拉图,就像郑板桥超级迷徐渭,自称愿做青藤门下走狗。而古贺史健则说岸见一郎是他的柏拉图。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对阿德勒的哲学心理学这么着迷是有原因的。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反对佛洛依德的决定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美好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阿德勒自己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典型。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四岁学会走路,五岁的时候的肺炎差点死掉。经常被拿来跟高富帅的哥哥做比较。阿德勒后来努力学习成了尖子生,因为经常生病,立志当医生,他考上了维也纳的医学博士。
那时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日中天,受到弗洛伊德赏识的阿德勒,跟着弗洛伊德学习了九年,成了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当时荣格也在其中。
但是呢,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阿德勒成了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人,他不喜欢弗洛伊德把什么都跟性冲动联系在一起。于是带领了一批追随者自立门户,创了个体心理学,成了一代大师。
阿德勒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范例。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决定论,童年凄惨的阿德勒只能一辈子自卑着。但阿德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不管过去有多少的创伤,我们依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可以选择自己的幸福,可以获得想要的人生和幸福。
有人曾说阿德勒的学说,是常识。阿德勒则认为,常识有什么不好吗?确实,他的心理学思想的其实很简单,就几句话:人可以改变,世界非常的简单,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你认同阿德勒的这些理论吗?反正本书中的青年是不认同的。于是开始了跟哲人的辩论。
他们共进行了五个夜晚的辩论。本次的解读,我也将通过5讲来大家分享这一本《被讨厌的勇气》。今天领读的主题是,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首先问问各位小可爱,你们对自己的生活还满意吗?有没有尝试过去改变?你都做了那些尝试?
我想读书会的各位小可爱,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迈出了去改变自己生活的第一步。改变可能很难,但也可能很简单,只要你能够迈出第一步。
而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人日复一日的抱怨自己非常的不幸,像是祥林嫂一样的絮絮叨叨。
我给大家说一个极端的案例,不能说案例吧,是我在网上看到到了,真假不知道,但很有代表性。
大儿子要把老母亲送回老家。母亲闹着不走,但看着横眉冷对的大儿子一家,不得不走。但又要求连大儿子和小儿子给二儿子买电梯房。三个儿子同意把老母亲送到养老院去,结果因为老太太威胁送她去养老院,她就自杀。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三个儿子,却要让老母亲去养老院,这也太不孝顺了吧。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老太太的丰功伟绩。
小时候,母亲一天到晚哼哼唧唧、哭天抹泪,今天这疼,明天那疼,去医院检查,什么病也没有。心情不好的父亲,抱怨母亲是没病装病,是神经病。母亲每次都像疯了一样,大骂父亲是陈世美,不得好死。
等到儿子结婚了,过来跟儿子住。挑剔儿媳不尊重她,经常要求儿子带她去医院。其实她的身体很好,天天广场舞,跟一帮老太太到处旅游。精疲力尽的儿子决定送老太太回老家,毕竟老父亲还一个人在家呢。
在这个案例中,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个老太太落到这样的后果,只能说是她自己太作了。好好的日子让她给作没了,孩子们的孝心也让她给作的只剩下责任了。
回到我们今天共读的题目:这位老太太的不幸是谁造成的?
很明显,是她自己造成了的。这个不幸的生活也是她自己选择的。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位老太太所以变成这样,可能是她过去的经历有创伤,而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她的人生是被注定的。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或者是原因论,是到过去去找原因。
而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己的错。就像那位老太太的不幸是她自己的选择一样。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让自己不幸啊,这简直是谬论。那你跟我一起继续听哲人和青年的辩论。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无人想作恶。所谓的恶事,是指对自己不好的事情。比如一个人为了金钱纠纷去杀人,杀人者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对他来说“善”的行为。当然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利己”意义上的善。
就拿前面的老太太来说吧,作,在我们看来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她作掉了老公的爱,也作掉了孩子的孝。但对她来说,在年轻时,她的作换来的是,孩子们的言听计从,老公畏她如蛇蝎,极大的满足了她的控制欲。所以,“作”这件事来说对她来说是“善”。而且她作了这么年了,一直都管用。
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不幸,是因为不幸会让我们获益。老太太获得了控制欲。我们可能获得了其他的收益。
我再来举一个例子,拖延症,我们都多多少少有点拖延症。
我就是一个重度拖延症。周一要领读了,周五才在奋力写第一天的领读稿。而且是因为周六周日孩子不上学,要照顾她。否则我觉得我可以拖到周日晚上。
我也分析了自己为什么拖延,很简单,拖延还可以说我没写,但你不能说我不会写,没能力呀。但其实我是有点写不出来,憋了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敢动笔。
这就是阿德勒说的,即使我们觉得被自己很不幸,还是下定了决定不去改变。
因为改变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改变之后如果面临新的情况,都会让我们望而却步。
不改变,熟悉的不幸,熟悉的不满,熟悉的应对方式,熟悉的情绪和心路历程。
比如,如果我在20天之前就开始写,如果写不出来,我的怀疑自己的能力问题了。但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写出来的差强人意。你看,我可以说我有拖延症,我好不容易打起精神短时间写出来的,你对我的要求不能太高了吧。
听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原谅我这拙劣的领读稿呢?
就像阿德勒说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幸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也可以选择幸福的生活方式。
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有正常的智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我们所以选择不幸,是因为不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善,既然是一种善,我们也就会千方百计的维持这种不幸。虽然看上去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去改变。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为什么即使生活是不幸的,我们还是可以一直重复同样的生活方式呢?难道我们不想让自己幸福一点吗?明明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去改变。你凭什么说我自己不愿意改变呢?
这真的是一个冲击我们原有认知的说法。在阿德勒看来,我们常常抱怨难以改变,是因为我们在不改变的生活中获益,从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你可能会说,我哪里获益了,这样一地鸡毛,不开心不自由的生活我一天也不想过了。但这样糟糕的生活其实是你的舒适圈。它可能是令人不满的生活,但我们已经可以轻车熟路的应对。
试想一下如果去改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改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毋庸置疑,从自己的舒适圈走出来,还是很痛苦的。一个人下班就喜欢葛优躺,刷剧刷短视频,你让他拿起书本来学习,估计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
第二,万一改变成功了呢?
比如,你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好,影响工作,于是你去学习沟通的技术,效果不错,你也轻松应对与他人的沟通,那么你可能就必须去做一些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看,新的生活方式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我们也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会让一些人畏惧改变,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舒适区虽然有些不满,但应对起来轻车熟路,更加的轻松,更加的放心。
第三,如果改变不成功呢?
一个不擅长沟通的人,下决心改变,报课程学方法,但结果并不如人意。这会给他造成双重的打击,我以前是一个不擅长沟通的人,现在还是一个学习能力不强的人,就像我们常说的,做的越多,错的越多,索性不做了。
所以,很多人即使对生活有诸多的不满,还是认为保持现状会比较轻松,更加的安心。
在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改变带来的不满之间,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选择,维持现状,坚决不改变。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阿德勒认为:我们之所以不幸,既不是因为过去,也不是因为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你可能会说,改变居然还要勇气才行?去做不就行了?
很多人吐槽父母擅长控制,要求子女服从他们的安排,插手子女的工作、婚姻、家庭等等。如果子女不照做,就会各种绑架。当然,他们不认为这是在绑架,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子女好。子女呢,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会有一个我竟然让辛苦养育我的父母伤心的愧疚感。
归根到底,他们害怕不能满足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害怕让父母失望,不敢去反抗父母,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们常说,人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我们总是下意识的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而他人的期待往往与我们的内心需求是矛盾的。
在阿德勒看来,与其说是被父母限制,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如说是他们更害怕被父母讨厌,所以选择了牺牲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来寻求父母的认可,但又很纠结。
所以,阿德勒说,我们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有不满足他人期待的勇气,不把他人的期待和认可当成目标,即便是生养我们的父母。
而能够促使我们不寻求他人认可的勇气,就是自由的勇气,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共读内容有三个观点,一个是我们的不幸是宝我们自己的选择。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下定决定不去改变,而是努力在维持不幸的生活。第三个观点是,我们缺乏勇气。
但阿德勒看来,人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在下节课,我将与你一起了解阿德勒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欢迎留言与我辩论哦。
作者: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爱读书爱学习的全职妈妈,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处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