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避开微信上关于“高考扶贫”的各种沸扬,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周一。一碗米酒之余,临窗静坐于书房中。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开卷桌台之上,窗外,东坡语堂二公遥望过的月亮高悬空中。由此书,寻觅苏子瞻,寻思林语堂,追寻林公眼中的苏眉州。此著为传记体裁,实则内涵广博的文学典范,政史经管文艺哲宗等方面均有涉猎。令人生恨的是林先生的语言天赋,如此中国属性的传记文学,为了传播,原著为英文版,以致于我看到的是中文译本。著者译者间的语境转换,以及中国传统假以英文表达的天然欠缺,多少带来许多精妙的损减。
先会晤一下作者。作者原序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作者毫不吝啬各种定语修饰,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望尘莫及,尽显作者对苏轼的钟爱,换个说法,或是作者对自己与所记者共通之处的热爱,比如道学,文学,对政治的看法,生命的理解,生活的本真。书中著者灼见遍布,于政治,于人生,于艺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永远是为害甚大的”;“在一个好的政府里,监察机构必须能随时对皇帝进诤言,反映舆论”;“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作者行文优美,对于三峡景色的描画,对于主人公两作赤壁赋的情景还原。表达时有富有逻辑的幽默,“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语堂先生的许多思想,观照当今,仍有针贬之效。作者严谨为功,此著参考书目多达一百二十余本。《苏》文乃是语堂先生最得意作品。我想苏东坡肯定是作者最为相惜的古人了,所以他以笔为刀,以文为料,揉合史料和自己心中的苏东坡,为世人亦为苏子瞻雕刻了一尊伟大的塑像。而《苏》文既为塑像本身,又是雕刻过程的记录,通过这塑像,读者便走进了大宋王朝,走进了宋词,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截面。
再由作者走近主人公。苏东坡生在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最坏的时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米芾,黄庭坚,苏洵,苏澈,当然还有王安石,相伴而行。他生长在宋朝最好的仁宗年间,又身逢北宋摇摇欲坠的时期。他遇上了许多庇护陪伴他或伟大或平凡的女性,而她们全部先他而去。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后,母亲和稚子,闰之,朝云三位妻子,还有堂妹。因为秉性淳朴刚直,与勾心斗角、钻营谋算格格不入,他被沦为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几度贬谪,几乎终于蛮荒。但他却是一个可敬可爱父母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实施了许多领域的民生实事,在登州弘扬人道,收养孤儿;在徐州抗洪治水,救百姓水深之间;在杭州,疏通水系,治理西湖,重视粮食安全,兴办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共医疗机构。在地方心系黎民,积极向朝廷争取支持,与百姓打成一片,深得爱戴。并且,一旦他远离政治,无论多么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他乐天可爱的人性总会淋漓显现,文学才华横溢,生活智慧迸发,总能找到人生不一样乐趣,留下无可超越无可复加的诗词美文。在黄州,他修农场务农事,伴渔樵,入主江水风月,月下漫步,夜游赤壁,尽享自然快乐。在杭州行走山林,露天卧眠。在惠州,他试验酿酒,小试厨艺,赋酒作词。“东坡肉”、“子瞻帽”的流传,苏轼生活的快乐和艺术可见一斑。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文字书画,当然还有酒,苏东坡的生命何以为继。尽管屡次因诗文肇祸,他也从来没有放下他的笔,正如他对朋友规劝的自嘲,“我真是不可救药!”许多名句都是贬离京城时留下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东坡除了诗词,还在书法国画,经典批注等方面大有建树。杂记《东坡志林》,为五经作注。苏东坡还有一项文学成就跟他最敬仰之文人陶渊明有关,他著有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他仰慕陶潜如是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我想,这句话用之于苏东坡于林语堂,或亦如是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子瞻子由的手足之情,可谓中国历史上兄弟情深的典范,兄弟无时无刻不相牵念。苏轼生命终结之前,仍不忘交待让子由写墓志铭。在与僧人、名妓及其他民间人士打交道时,东坡先生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时常可见,与佛印的相互戏谑,规劝琴操遁隐,赠诗李琪,助周韶脱籍,为卖扇人题词。不过,东坡如此风流,历史上却基本没有绯闻流传下来。偶尔也能看到居士的软弱,神宗元丰年间,被捕前的慌乱逃避以及之后的自杀念头。于元祐年间无奈的几番请辞。“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耻复与群小计较短长曲直”。苏轼于庙堂之上深得高层赏识,尽管常为政敌诬害,在民间,比比皆受百姓欢迎,其乐融融,原因如语堂著中言,他乃是“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悲天悯人,心肠慈悲,生性诙谐,深厚广博。
文中还展现出苏东坡等懦者凡人的难能品性。东坡居士怒事却恕人,对王安石、对章淳等政敌终究宽恕。“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东坡母亲教子曰,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斯为精神上的贵族。苏东坡搭档陈太守对《凌虚台记》讽刺的宽怀,士人情操无需言表。郑侠门吏位卑而图谏,元祐党人遭迫害,当朝只许将一人仗义直言。历史细微的一瞬,千年之后却令人动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历史也总会留声。这本传记花大量笔墨还原了王安石变法,与我们了解的传统历史评价大相径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对王安石本人,也是批判十者有九。王安石的失败在于其刚愎自用,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所不用其极。变法之失败在于类似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的强推,与民争利益,向社会抢资源,打破了国家与社会民众的应有界限,社会控制的过分集中导致社会失去活力,官方垄断又滋生了官员腐败。作者把王安石变法归结为北宋的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一个王朝没落的年代,最高统治者还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有所采纳,地方官员的奏议,御史台制度,谏官制度。而从书中看,北宋最终国运衰退是伴随着御史台制度和谏官制度不断式微的。
要说的太多,不一而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东坡。文末,借一同学之语收尾。“世上曾有个苏东坡,吾辈何其幸”。还是得感谢所在风雨漂摇中的北宋,再怎么贬谪,无论无情的政治机器如何碾压,终究保全了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