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二舅”的视频引发了全网热议。在和朋友出来办事的归途中,也聊到了这个话题,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我们各执一词,差点错过了下道了路口。
朋友是个本分务实的人,认为“二舅”的事迹给了我们正常人极大的激励,作为我们身体健全的我们,生活在都市圈,享受着富集着全社会大部分资源而构建的繁华,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不好好生活。
而我更加叛逆一些,认为苦难就是苦难,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总喜欢赋予苦难一些意义,直到我们开始习惯于歌颂苦难,直到所有的苦难变成理所应当。
一路地争辩下来并没有什么具体结果,只算是给乏味的旅途找点乐子。回家坐在电脑前,想到的自己也一度陷入在严重的精神内耗中难以自拔,时不时陷入到自己编织的牛角尖,搞得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开心。
那么,当我们谈论精神内耗,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当然,随便网上一搜,都能找到大量关于“精神内耗”的释义:
比如某度上面的说法: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就是——想得多,做得少。
容易精神内耗的人,不管是来自学校还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多是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有一定自己的思想。
而正是思想,反而成了一种诅咒,心思一动,变马上幻化出两个小人,在自己的脑海中打起了辩论赛,把你的大脑边长的主战场,轰炸的一片狼藉。
两个小人反复拉扯:
你想往左,右边的小人告诉你,“不要向左,那边很危险。”
你想往右,左边的小人马上出来阻拦,“放弃吧,你不是那块料。”
于是,像个空转的轮子,平白烧油却不能前进一分一毫,直到夜幕降临,揣着一颗疲惫而悔恨的心,不甘的暗下决心,告诉自己下次一定。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与其说去消解内耗,不如说是吧内耗转化为有价值的行动!
车轮空转,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在地面上。
我们要做的,只是稍微把心往下沉一沉,把轮胎放在地上,心念与现实接轨,那苦闷的撕裂感马上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拒接精神内耗,从“知行合一”开始
“知行合一”是明代圣贤王阳明的核心思想。
后人研究先生的大作,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提出过“欲成大事,先破三贼”的说法,我认为是对“知行合一”的可操作性注脚,也是疗愈精神内耗的一味良药。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
焦虑是对未来的过度担忧和恐慌。
王阳明认为:“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之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简单说就是,用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活在当下。
舍中得,破欲望之贼;
人总有太多的欲念,太多的想法需要是实现,太多的东西想要去买买买,太多东西想要去学。
我要,我要,我还要...
于是心里堵满了游离的念想,家里堆满了无用的杂物,收藏夹里满是吃灰的教程。
我们想要的太多,而欲壑难填,求而不得,心生怨念,得到的只有永远的空虚。
所以,精简一下自己的欲望,适当的断舍离,减一分人欲,复得一分天理。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
犹豫不决是精神内耗的原因,也是结果结果,犹豫自成因果,意味着这是加深精神内耗的罪魁祸首,是车轮空转的最直接原因。
当你因为成败宠辱的原因,不敢有所行动的时候,心理资源就会极速的流失,就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当你发现心理资源被耗尽,也蹉跎了时间,你就更难从犹豫的泥潭中走出来。
往往年轻时都是敢想敢做的少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组建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一边是梦想,一边是责任,拉扯着你,你无比痛苦煎熬,你郁郁不得志,你怨天尤人,最后颓然老矣。
然而,你从来没有开始,你没有为你的宏图大业哪怕画上一笔,你一直在犹豫,你每天都很累,回头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所以,不要犹豫,要么现在就开始做,要么去准备开始,要么就下定决心不再去做,不要犹豫 ,不要去纠结结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不论顺境还是困境,都要保持一颗果决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