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窝在办公椅里,翻着手机里的日程安排,懒洋洋的样子!办公室的空调今天格外暖……
“明天晚,部门同事聚餐!周日中午,和老单位同事约饭!”年底,各种聚会也密集起来。
啊,明天腊月廿三!
看到周五(明天)日历上赫然显示着的农历,我蜷着的身子顿时坐直了!单位聚餐,还是老总请客,推辞都找不到理由,心里飘过一丝落寞……
明天是吃汤圆的日子,婆婆定会亲手做汤圆,可明天我居然吃不到廿三的汤圆了,好像未曾有过!
本地人吃汤圆,不只在元宵节,年前的腊月廿三也有一次。吃过廿三的汤圆,预示着过年倒计时开始,年愈来愈近,年味亦愈来愈浓……
每年廿三这天,婆婆都会按时做汤圆。
婆婆出生农家,虽然什么都会做,但厨艺真是很一般,我们家从公公这代起,厨艺上总是阳盛阴衰。但婆婆会做汤圆包粽子,这令我自愧弗如。
每年,未到廿三,家里就已开始早早地备下水磨粉。婆婆甚至还和村里大妈们相互交流经验,哪家店的水磨粉糯性更足,上口更滑爽,就会踩着她的旧自行车去采购,即便有些店铺还挺远。扳着手指估算着,廿三的汤圆、年初一的小圆子、正月十五的汤圆,全家大大小小这些人所需的量,一下子买上好几袋。
格楞格楞,她踩着自行车大老远地买回水磨粉,还没喘过气来,就会被男人们唠叨:又不是困难年代,干嘛屯那么多,吃完了再买不成么。她总没好气地瞪着父子们,吃的时候你们怎么没嫌多啊!回头一边沉着脸嘀咕着,一边把买来的粉搁柜子里。
上海人做汤圆,馅料也很丰富。纯肉馅一般我家很少做,大概是多年的习惯使然。做菜肉馅居多,再者是豆沙、黑洋酥(也就是芝麻)或枣泥馅。菜肉馅是雷打不动会做的,甜味馅,会在那三种里任选一二,全凭婆婆的兴趣和精力,儿孙们有时会挑剔,做儿媳的就不便插嘴了,谁让我们不会呢。
若做豆沙馅,得提前多天准备。豆沙馅,婆婆曾经自己尝试炒过。据说赤豆都分多种,有些煮起来比较软糯,粉粉的,做馅这种最为上乘。
赤豆隔夜泡在水里一晚,第二天用没过赤豆的水先煮,煮开后用文火煮到软烂,熄火凉透,倒入粉碎机里一遍遍打碎打成细糊状,然后再放入锅中,倒入相应比例的白砂糖细细炒,炒到厚厚稠稠的糊状,装入碗里等转凉,一碗碗深红褐色的豆沙就算完工,放入冰箱冷藏备用。家里的豆浆机还是我结婚那年买的,最老款的那种,容量小,清洗又麻烦,自己做了几次豆沙后,婆婆也嫌太耗时,终是放弃了。不过即使从超市买豆沙,婆婆也要提前一天再用糖炒过,超市的豆沙甜度差,不加工,口感很是不对味,这道工序省不得。
黑洋酥就会省事些,买现成的就成,偶尔婆婆也会做些枣泥的,这也不算太麻烦,当天就能备好。我喜欢枣泥剁碎后的红艳艳的肉质,吃起来也清甜,但婆婆做得不多。
有几年,廿三这天我在家。
一早起来,公公就会去家里仅存的自留地里挑上一大堆小青菜。为了有新鲜的青菜做馅料,婆婆的地里,青菜一般都不会少。
青菜挑回来,剥除黄叶,去掉跟,精心掰下一片片叶子,放水桶里用清水泡着,浸没在水里的菜叶碧绿碧绿的,一大桶,很是喜人。泡过一两个小时,清洗几遍,青菜就可以下锅用水煮了。一般这些工作都由公公负责,他心细又极耐心,菜总是洗洗了一遍又一遍,干干净净不见半点泥渍,婆婆总是唠叨他瞎讲究,不过儿子们很支持,所以也都养得嘴刁得很。
水煮青菜也是个技术活,火候时间都得掌握得恰到好处。煮得不透,包完汤圆后,下汤圆的时间很难把握;煮过火了,菜色发黄,不仅色面难看,而且菜一糊,挤去水分,馅的量会缩水很多,且包的汤圆若不及时下锅,外皮会渗水沾底。所以技术很是讲究,这是公公的拿手活。
煮完青菜,家里有个常用的布袋子,装进晾了会儿的青菜用力挤出水份,要挤得尽量干,剁菜馅才不会出太多水。剁菜馅多数由男人们承担,老公有时会帮忙,但是常被公公嫌弃不肯花力气下功夫,剁出来的馅不够细,后来他也就干脆躲懒了。倒是我家老奶奶,还会上手帮儿子一起剁馅,八十几岁时,手劲一点都不比儿子差,有时想帮她分担点,她还不让我们插手,不过这几年也不太让她动手了,毕竟年岁大了。
菜馅如今也能拿到菜场请人用绞肉机加工,只是公公一直不喜欢,说口感不好,因此还坚持手工剁馅,肉馅前些年还在家里剁,现在多数在买肉时让肉铺直接加工了。
剁馅是个很热闹的过程,钢制的菜刀密集地剁在厚实的砧板上,“笃、笃、笃……“节奏快而力度大,很有穿透力,传得老远。如果在外回家,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各家厨房里此起彼伏的剁馅声高高低低地传来,好不欢快,连走路的步速亦会加快,仿佛急着赶回家过年似的……
这边公公剁着馅,婆婆在那边已经开始准备包汤圆的面了。包汤圆的面不需要发酵,但和面也颇为讲究。需要煮好浓稠的大米粥拌入水磨粉和,和出来的面才会够糯,又爽滑。但水磨粉过分糯也未必好,不容易成型,故而得看粉的特质,有时还要掺入少许普通面粉,才能让和出来的面捏起皮子来较好成型。这个配比得拿捏得刚好,实是不易,全靠经验值。和面的过程是技术加手劲兼具的活,历来由婆婆担当。
面和好,那头馅料也准备齐全,拿出前些天已清洗一净的大竹编晒匾,往两条长凳上一架,就可以开工。
在晒匾里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把大面团在面粉里滚一下,沾匀面粉,扯下一团,搓成细长条,用手扯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汤圆坯子的小面团,扔入晒匾,把剩余的面团留在一边备用。
婆婆和老奶奶面对面各坐一边,在手里沾匀面粉,开始包汤圆。她们包汤圆的手势大抵相似,捏起一个小面团,置入手心,另一手捏住面团转着圈地捏出边,少顷就捏出一个碗状的皮子,在皮子里置入准备好的馅,小心地把皮子边转着圈捏到一起,捏紧,再在手里搓圆,或是捏出一个小尖,或搓成椭圆,作为不同馅料的标识,一个汤圆就算完工。不过汤圆也还要再放到晒匾的面粉里滚一下,这样才不至于码在一起时相互沾住,汤圆一个个被搓出来,码在大大的晒匾里整齐的一排排,雪白的一片,看着心里都软软糯糯的,舒坦极了!
我也曾经尝试着上手学做汤圆,刚嫁过来那会儿,总想学着做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女子。但看似简单的捏皮子过程,却已洋相百出,不是把皮子的“碗底”捏穿,就是连个碗都捏不像,捏出来一张厚薄不均的面饼,尝试了几次都没有像样地包出过汤圆来,也就心灰意懒放弃了。此后每次包汤圆,也就只能作袖手旁观陪着聊聊天而已。
婆婆每次一边做着汤圆,一边念叨:“哎,你们啊,以后怎么办哪,都没人会做,吃什么!”
“怕什么,超市那么多,花钱哪儿还买不到汤圆啊!”儿子们还嘴硬,强辩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超市买的那些,速冻的,馅哪有那么足,那么新鲜,哪有什么味道,吃那种汤圆,怎么算过年啊!“
婆婆絮叨着,手里从未停过。
汤圆不断地做出来,公公那头已经在大锅里煮起了开水,水翻滚起来,厨房里热气蒸腾着。
”把汤圆拿过来!“他一声招呼,我们用小淘箩装上二十来个汤圆送过去,倒入中,再等水开,等汤圆浮起,在水里续上一两次冷水,等汤圆再浮起,盛入碗里,招呼着大大小小的各自取用……
轻轻咬开绵软的皮子,鼓鼓的馅料挤了出来,一边用嘴小口地吹着热气,一边继续下口咬起来,耳边继续着婆婆和奶奶的念叨……
是啊,即便超市的汤圆馅料也那么足,亦如此新鲜,也只是流水线上的一成不变的产品罢了。没有那么繁琐精心的准备,哪吃得出过年的气氛,哪有家的味道!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耳熟能详的《卖汤圆》总是会在这个时节唱起。汤圆随处可买,但团圆、温暖、思念,全都在剁着的馅里、煮着的水里、揉着的面里、包着的一颗颗汤圆里!家的味道,这,在哪能买到呢?
往年廿三,哪怕是上班,当晚回家,老公依然会为我下一碗婆婆做的汤圆,咬着热腾腾的汤圆,年的味道在舌尖上慢慢蔓延开来,愈来愈浓……
可今年廿三当天,我吃不上婆婆做的汤圆了呢……
365天百字文 #20170119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