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重担提供了坚实保障,助力基层干部挣脱束缚、转变作风,让治理效能更充分、更直接地转化为各族群众的福祉。治国安邦,根基在民;安民养民,首要在体察其艰辛困厄。基层,如同感知社情民意的“神经末梢”,是党心民心交汇相融的“前沿阵地”,更是国家政策最终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程”。基层负担的轻重,直接牵动着治理的效能和群众的切身感受。为基层破除形式主义枷锁、切实减负松绑,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体现组织对基层深切关怀的务实之举。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减负松绑,重在落实,贵在创新。一些实实在在的“硬核”举措,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有效斩断了反复填报、多头报送、重复劳动的冗长链条。文件会议数量做“减法”,调研服务时间做“加法”;指尖上的负担做“除法”,脚底板下的功夫做“乘法”。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得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文牍主义”、“过度留痕”中回收,倾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民生事项,如基层治理、矛盾调解、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硬骨头”。将基层力量从无效低效、冗余繁杂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不仅是对宝贵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以实践雄辩地证明:减负绝非减责松劲,而是祛除干扰、破除梗阻,为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创造更广阔、更清爽的干事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减负的深化,正悄然推动着政绩观的深刻校准与治理方式的良性变革。基层负担之所以不堪其“重”,表象在于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根源却深植于部分扭曲的政绩观:重“迹”轻“绩”、重“痕”轻“效”。当减负落地见效,干部得以“轻装上阵”,便有更多时间迈开双腿、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千家万户。政策宣讲多了泥土气息,基层干部变身“实干家”,问题解决更加高效及时,“小马拉大车”的窘境得以缓解,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向最需要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愈发精准精细、更有温度、更显质感。减负释放的红利,如涓涓细流持续向基层传导,最终惠及千门万户,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日常点滴中,切身体会到办事的便捷顺畅与服务的贴心温暖。
风物长宜放眼量,攻坚克难志更坚。为基层减负松绑,必须务求实效、着眼长效,警惕“雨过地皮湿”或“按下葫芦浮起瓢”。当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固然可喜,但应清醒看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隐蔽性。个别地方“文山会海”穿上“数字马甲”,“责任甩锅”换上“调研新装”,“过度留痕”转为“指尖负担”,“重虚名轻实效”的惯性思维尚有市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错误观念仍未根除,甚至出现借“减负”之名行“怠政”之实、或“减负”变“转负”的苗头……这些现象无不昭示着为基层减负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亟需以深层次、长效化的改革举措精准施治、系统推进、彻底根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