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读后感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正在侵入我们的生命,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常见病”。无聊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刷刷消息、聊聊天、发发朋友圈,这似乎成为了证明我们活着的重要依据。可事实上,我们的内心是拒绝这样的,但却又无法抵制各种诱惑。如何解决这种碌碌无为的状态,成为了关键。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你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的作者卡尔·纽波特,他是一名心理学家,是一个深度工作的实践者,通过深度工作,在1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4本书:《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在研究如何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功时,他发现了那些引领时代潮流行业的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从而创造了“深度工作”这个概念。
《深度工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深度工作,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转变工作习惯,掌握深度工作”,以此来帮助我们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跳出浮浅工作的陷阱,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个人价值,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顾名思义,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相对的是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容易复制。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深度工作,不深度工作却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尽量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工作贴上“浮浅工作”的标签,毕竟我们都不愿意成为一味忙碌,却一事无成的人。
那么,忙碌就代表生产能力吗?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们则有将近30%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因此,我们每天看似忙碌的生活,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了无意义是搜索和电子沟通上。我们要明白的是,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况是,及时回复消息的人往往会得到赞美,在休闲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却被贴上了“怪物”的标签。
这些问题的根源来源于“深度工作”很难,而“浮浅工作”很简单,我们都更容易接受简单的事物,而拒绝有难度的。更何况,如果想要进行深度工作,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网络、电视剧等的诱惑。但有数据显示,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你失去关注点,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深度工作是摆脱无意义生活、碌碌无为状态的救命药丸。
如何深度工作?
在书中,卡尔·纽波特接受了很多帮助你训练大脑,转变浮浅工作习惯的方法,在此我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
(1)尊重自己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却从来不愿意正视时间的流逝,请珍惜你的时间,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所以,请把你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可以准备一个“时间安排本”,倒不是真的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好,可以尝试划分时间段,比如以1个小时为周期,计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在做计划时,有一点值得注意,要预留好备用方格,以便出现突发的情况。
(2)找到关键的少数
沟通交流是很必要的,但要抵制无意义的闲聊,如果好好做一次时间统计,你会发现,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这了。所以,提高沟通效率,找到对自己重要的人是实现深度工作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熟悉的“二八原则”来进行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人和事。
(3)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网络消息无孔不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面对四面八方袭来的各类信息,切记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断提示自己要专注,以此来不断减少自己分心的时间。
(4)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形成的,所以在养成深度工作习惯的过程中,你可能需要不断的尝试,可能会经历失败,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达成了最终的目标,你才能判断这次的努力是否值得。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妨给自己设置一些规则和程序,让大脑和身体可以明确的接收到的信号,比如时间,每天固定的一个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除了这些常操作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方法。比如,像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入住了一家每天付1000美元的豪华套房时一样,为自己的深度工作付出一些高额的代价。事实证明,当我们付出可观的精力和金钱投入时,将会提升一件事情的“外现重要性”,但我更愿意承认:随着成本的提高,我们不得不付出相应的努力。
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深度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价值,摆脱碌碌无为的生活,也是教会我们更好的认识时间,掌控时间的行为,当我们意识到时间也是一种可视化事物,也会减少,也会没有时,才能更好的珍惜和利用时间。
比奇中文网 m.biq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