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所作。在短短200字的文章中,作者开头用记叙交代时间事件,中间用描写勾勒雪景,结尾借用舟子的议论抒发感情:“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张岱“痴”的是什么?
痴的是西湖冬天美丽奇特的景色。张岱及来自金陵的客人是奇异之人,奇异之人眼中才能看到奇特之景,才能领略之美:景色其实极其单调,到处一片白色,“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景色其实极其简少,没有复杂的事物,“长堤、湖心亭、舟、人”。看这些景物时,不过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其实不是景物本身的渺小,而是看景者格局太高太大,他产生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俯瞰感与远视感。
痴的是喜逢知己的欣慰。起初,并无可以交谈之人,所以“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与苏轼在黄州时“念无与为乐者”的孤寂相似。但是在亭上,忽逢正在赏景饮酒的两个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在寒冷的冬天巧遇素不相识的同道之人,痛快的豪饮三大白,这是何等的喜悦。苏轼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如吾两人者耳”,这里张岱可以说是“何冬无雪?何处无酒?但少闲如吾三人者耳。”这两人的痴,我觉得并不是舟子所言“痴似”,应该是“痴甚”:张岱是在“更定”之后才起身去看雪景,而他来时,金陵人早已到,“炉已沸”,可见此二人积极性之高,来得之早;“客此”表明此二人并不是本地人,他乡为客却还有如此闲情雅致,实属难得。他们的痴应该是超过张岱的。
痴的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愁。这是明末清初文人所特有的民族自尊心,吴三桂等卖国贼、舟子等粗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因为这种深沉忧郁的情感,虽然已经到了清朝,但作者还说“崇祯五年”,那是公元1632年,作者不愿意用清朝的年号;管那两个客人叫“金陵人”,金陵是明朝时对南京的别称,到清朝时已改为江宁,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并未灭亡。
人的生命来源于大自然,人的灵魂最终又回归大自然。作者的这种痴无处安放,自然只有寄放到雾凇沆砀、皑皑白雪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