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没有系统学习《春江花月夜》之前,我就对这首诗里面的几句话印象很深刻,譬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譬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又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读起来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在系统读完全篇之后,再将这几句经典放在整首诗里,更给我一种很立体宏大的感觉,真真不愧是孤篇压全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第一句就将春、江、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副场景:春天滚滚的潮水连着大海,有一轮明月从大海深处悄然升起。奇妙的是作者用的是“生”而不是“升”,仅一字之差,“生”给人一种鲜活的动感,似乎明月和潮水也有生命一般,“连”和“共”两个字就将春江、潮水和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觉,这些很平常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赋予了春江动感;春江反衬着月光,更显月光灵动,二者相辅相成,好一幅月夜春江图!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下的开满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雪珠一般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感受不到流霜飞舞,岸边的白沙在月色的照耀下仿佛和江水连在一起。读到这里总让我们忍不住想到苏轼前赤壁赋里的那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几句诗承接着前两句,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芳甸与花林,从春江到海水,从海水到明月,从明月到芳甸与花林,让整幅画面慢慢变得热闹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和天空混成一色,干净得没有一丝灰尘,惟有一轮孤月在黛蓝的夜空中,孤绝而唯美。这个“孤”看起来似乎打破了整体的画面,却多了一丝残缺之美,同时也引出下文对生命主题的哲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给流水”这句诗是是经典中的经典,作者提出了两个哲学问题:在江边,是谁第一次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人呢?回答他的只有面前流着的无穷无尽的江水。不仅作者这样思考,刘希夷也曾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此又引发了作者另一层次的思考:人生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却一年一年未曾改变,依旧是每个人记忆里熟悉的模样。
古代诗歌常有感慨个体生命转瞬即逝的哀伤,常常将个体生命短暂而江水却年复一年放在一起对比,更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如前赤壁赋里面“客”说的那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但作者却将渺小的个人放在整个人类的生命世界里,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长久的,与江月比起来,江月是“年年相似”的,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这远比天上的孤月更加精彩而生动!孤月在空中等待着谁?它看着繁花似锦的人间里的人儿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看着谁离开了谁,谁又回到谁的身边,又是否有过一瞬生命无尽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