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该怎么办?”很多妈妈在群里这样讨论,不得不承认,而对这个问题,很多人能说得头头是道,但真的执行起来,就好象不是那么回事了。妈妈们好象有一个共识,放眼望去,上学不迟到、吃饭不磨蹭、写作业不拖拉、学习又好做事又快又听话又懂事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自己,而对如此种种,轻则无奈,重则怒发冲冠。
周六上午,我带亮亮去上特长班,真的要迟到了。带着这样的情绪,看着墙上的钟,刚开始,我还能觉察心中的焦急,“是的,我很着急,我看重效率。”我尽量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表达,“亲爱的,我们要迟到了,请快点好吗?”眼看着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心中仿佛有种巨大的恐慌,还有一种深深的自责。为什么?为什么总是迟到十分钟,这仿佛是我的一个结——死结,开学以来每次都迟到十分钟。这时候,我看到,孩子的衣服拉锁没有拉,鞋没有穿,我需要准备的背包也没有准备好。我拉着敞着衣襟、拖着鞋的孩子冲上电梯时,又发现水杯没有带。一股极度的失望涌上了我的心头,我的愤怒脱口而出,“能不能快点,就要迟到了,为什么,为什么总是迟到,我不喜欢这样!”儿子看起来很委屈,他的速度更慢了,嘴里嘟囔着“这个妈妈呀!我不想听你这样说话。”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有些心疼,一方面,心疼那个当下着急的自己;另一方面,心疼那个无奈的孩子。是的,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焦燥的妈妈,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的家长。现在,我愿意深呼吸,然后深入的看看我的内心都发生了什么。我局促不安,我担心迟到,多次迟到让我觉得很没有面子,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我很自责,也很难过,我的心有些慌,四肢无处安放。我多么希望能按时抵达特长班,这样,我就能很从容进行下一步计划。我需要秩序,我需要从容,我想过得轻松一些,我需要一些帮助和支持。看到了需要,看到了那些美好的东西,和自己的需要做连接——我不禁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轻松多了。田福老师曾经说:“需要,当听到那个字眼时,你全身的细胞都在点头,那,就是你的需要。”
今天早晨,因为有了和需要的连接,这个清晨格外美好。我一边给亮亮推拿,一边和他说话,语气里透着平静和从容:“昨天,送你去上特长班的时候,我特别着急,心里很慌张,我多么害怕迟到呀!如果能够按时上课,我会特别轻松。”儿子说:“妈妈,其实我也不想那么慢,那已经是我能做的最快的了。”“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一起计划下今天早晨都来做什么吧,好吗?”接着,我们把今天早晨要做的洗脸、吃饭、刷牙、穿衣服、穿鞋、按电梯等事项都计划了下,亮亮主动提出增加自己叠被子一项内容。虽然今天早晨的各项工作在时间上并没有比以前快多少,但是气氛明显不一样了,多了一份从容和喜悦。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有温暖的气氛在,才是家呀。《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说:“家长们越是试图用各种条规约束、后果威胁或者奖赏刺激来管理孩子们的行为,其争斗就越激烈,叫喊就越疯狂,摔门声就越震耳,眼神就越冷漠,眼泪就越不止。”我们越是从道理上约束孩子,从行为上控制孩子,规定他们必须怎么做或不准怎么做,用惩罚来羞辱他们,或是用奖励来刺激他们,孩子就越是会和我们争执或讲条件,甚至逆反。为人父母,我们是为了想要一个时时刻刻按我们指示去做的机器人吗?显然不是。爱他,想让他活的幸福;我们渴望跟孩子建立友善的和衷心的连接,渴望在家中有爱、有温暖。
那么,我们是不是因此放下自己的期待,没有目标,随意而为呢?也不是的,非暴力沟通提倡我们活出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当孩子正在做的事,和我们想要的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我总结了四条,在这里,也提供给您参考:第一,先照顾好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觉察到自己感受的升起,把注意力给到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我们或许胸口有点堵,或许有点头疼,或者呼吸有些不畅,去看着那个位置,深呼吸一次,再深呼吸,在采取大喊大叫甚至是出拳前,按下“暂停键”。第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平静下来,和孩子诚实表达,可以借助非暴力沟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妈妈看到还有十分钟就八点半了,我很着急,也很害怕,如果按时到达学校,我会很开心。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怒火中烧不能平静,那么,重复第一步,或者换个地方放松下,呼吸下新鲜空气。第三,朝着你期待的方向行进。如果我们当时处理的不尽人意,问问自己,如果出现类似的事情,怎样做我的感觉会更好一些,想象那个画面,让这些在我们心中留下印痕,然后,去实践它。“失误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育儿同样适用。第四,明确我们的育儿目标。也许,孩子现在做事的速度,学习的成绩真的不如我们的期待,那么,看到我们育儿的目标,思考什么对于当前的状态是有益的。我想,你可能会看到,这个时候,打一顿或者骂一顿不一定有效。小步前进,把你期待的价值观慢慢传达给孩子。就拿辅导学习来说,无效辅导三个小时,也许赶不上辅导三道题。发现孩子到底哪里有困难,然后真诚表达“你是不是碰到了困难,我想帮助你。”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或是表达感激。
养育孩子,真的就象一场修行,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