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读七本书,其中一本就是《近思录》,是了解宋明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由朱熹和吕祖谦两位理学大家共同编纂,“近思”之名,取自《论语·子张》,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认为,朱吕的用意在于孔子的整句话,即读书是为了做人,而特别撷取“近思”二字,无非强调学问是在日常视听言动之中的,所谓近思,就是要把所学的理论与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去体悟圣人经典,悟透天道人理。
取名“近思”自然与吕祖谦的思想完全吻合,同时也说明,尽管朱熹一生致力于疏解四书等儒家经典,我们不能由此就认定,朱熹只注重摘句训诂,而忽视实践。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东阳赴福建朱熹创办的书院寒泉精舍,两人一起研读北宋四子的著作,深感四子的学问深厚博大,但四人的著作浩如烟海,为了方便后学掌握理学要义,于是决定将著作中的精华汇编成《近思录》一书,全书共十四卷,622条。
北宋四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字茂叔,晚年寓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门前有溪,名濂溪,故后人又称其为濂溪先生,将其学说成为“濂学。”濂溪先生精通易理,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二程是周敦颐的学生。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明道先生认为“只心便是天”,绝对之性无善恶,相对之性有善恶。其代表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伊川先生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主要作品有《周易程氏传》、《经说》等。二程是洛阳人,其学说被称为“洛学”。
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等,后人称其学说为“关学”。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朱熹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元朝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题库和标准答案,元明清三代,朱熹的理学思想一直是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
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人,主张经世济用,反对空谈理性,人称东莱先生。吕祖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以他为代表的婺学、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赣学,是当时最重要的三大学派。
北宋四子和南宋朱吕二人生前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身后却享有无上荣光。南宋宋宁宗虽无政才,却是个好学爱民的君主,他在嘉定年间,先后赐谥给北宋四子,周敦颐谥元公,程颢谥纯公,程颐谥正公,张载谥明公,朱熹谥文公,吕祖谦谥成公(宋理宗嘉熙二年改谥“忠亮”),宋理宗淳佑元年,周敦颐又获封汝南伯,程颢获封河南伯,程颐获封伊阳伯,张载获封郿伯,宋理宗宝庆三年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嘉熙二年吕祖谦获封开封伯。六人均得从祀于孔庙,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大成殿十二哲之人。
朱熹非常看重《近思录》,他说,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又是四书的阶梯。
《近思录》大体与《大学》“三纲八目”的框架一致,第一卷阐述理学的本体论,第二卷至第五卷讨论内圣功夫,第六卷至第十卷阐述外王的理想,第十一卷谈教育,第十二卷讲迁善改过,第十三卷批评异教,第十四卷廓清儒家道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