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1岁的儿子已经开始尝试着走路了,可惜一次住院和调养,让儿子的走路时间延后了3个月了,一直到1岁3个月都过了,这才扶着沙发小心翼翼的挪着脚步,很显然一次严重的肺炎,让儿子身体虚弱了不少。
接下来四个月时间老妈在家精心照顾儿子,我和媳妇只能各自在各自的城市上班。每周回去一次已经是最理想状态了。只要儿子健康成长,其余都不是事。天气逐渐开始冷了之后,儿子又一次生病了。老妈打电话过来,聊了聊基本情况,儿子感冒了,没有发烧,主要是有些咳嗽。还好,只要不是发烧,咳嗽问题不大。周末回家带着儿子去找医生,又是头孢三件套。为什么说是三件套呢,因为去了三次儿童医院门诊,每次都是头孢+其他两种药,另外两种会变化,所以也没记住名字,只有头孢每次都有。生病了,医生药也开出来了,那就只能继续吃。
三天的药吃完,咳嗽还在继续,老妈征求我意见,要不要再去看看医生,孩子还在咳嗽。媳妇给我说,周末回家换个地方再给儿子看看医生吧。我同意了,顺便给老妈说,让她平时遛娃的时候和其他家小孩多多接触一下,了解一下是否有更好的治疗小孩咳嗽的医生。老妈在这方面做的是非常棒,小区的同龄小孩,只要遇到的,老妈几乎都认识,谁家小孩多大了,是爸爸妈妈带的,还是爷爷奶奶外婆外爷带的,具体什么情况,她们平时一起聊天都知道。老妈那边很快传来消息,听说市区马营附近有一处诊所,治疗小孩咳嗽效果非常好。
周末回家带儿子过去找这位医生。在马路旁边的小二楼,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门口竖着“便民诊所”四个字的牌匾。排队的人不算多,基本都是大人带着小孩。诊所只有老头和老太太两人。老头坐诊老太太抓药,老头这边忙完就去老太太那边帮忙,两人配合默契。老头问我关于儿子的大概情况,我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以便让医生多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便于诊断,结果老头看了看我说:“我问你什么问题,你回答什么,没问的不要说。”额,尴尬了两秒钟,只能闭嘴,认真听老头的问题。
一分钟不到,老头把处方写好递给老太太。老太太从各种瓶子,按处方拿出药片之后,统一放在一个罐子,用圆棒的手柄研磨成粉末状,然后把四四方方的小纸片依次排成三行,每行三张,端起瓷罐,拿着勺子,依次把罐中的粉末均匀分九份,完了后包好,撕下一个塑料袋,把全部九个小包装袋递给我,然后说话像唱歌一样的腔调:“每天三次,每次一包,把嘴管住。”说完就转身继续看下一个处方了。哈哈,从没见过这样说话的人,带着唱腔说话。
不过你还别说,药效确实明显,吃完三次刚好一天的药量,儿子已经不咳嗽了。这下老妈又了成就感,小区谁谁谁介绍的,她家小孩从小到大一直在那看医生的,每次都是几包药就好了,我点点头,儿子不咳嗽了,这当然是最好的消息,心情也好了很多。
经验教训:
1.后来百度查询过,而且和媳妇有讨论过,这种小诊所开出来的药,其实是把大人吃的药片,研磨成粉末让小孩吃的,效果当然非常好,但这对小孩来说不是好事。后来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续无论老妈怎么建议,再也没去过;
2.之所以当时要去那个诊所,主要原因在于,实在不愿去儿童医院,每次去都是哪几种药,而且我本人对于头孢非常排斥。每次去排队挂号排队取药,效果还不明显,更加不愿意去。其实,一般的感冒咳嗽,根本没必要去大医院,小诊所可以去,但不要吃这种研磨的粉末药品,虽说可能暂时没什么,而且也能治好病,但是我本人不推荐。建议尽量中医治疗,后面会有专门文章讲述中医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