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摩檀满兰老师讲授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大题“笔算除法”一课后,我深受启发,对这堂课的精妙之处与可提升方向有了诸多思考。
一、课堂流程回顾
1. 知识复习:课程以复习口算除法和估算开启,这一环节巧妙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识的学习筑牢根基,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情境中顺利过渡到笔算除法的学习。
2. 新课引入:老师精心挑选题目,邀请两位同学朗读,并着重强调“平均分”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无平均分则无除法” ,为后续除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探究算法:在42÷2的教学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从个位算起,提出2÷2 = 1,4÷2 = 2;也有同学从十位算起,认为40÷2 = 20,2÷2 = 1,20 + 1 = 21。老师随后让学生不看书,尝试将口算过程写在草稿纸上,紧接着借助PPT展示规范的口算过程,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逐步构建正确的计算方法。
4. 竖式讲解:讲解竖式计算时,老师聚焦关键要点,如先从十位算,商的位置确定,横线的意义,以及末尾0的书写规则——十位未完全分完不能写0,完全分完才写0。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细节有了清晰认知。
5. 巩固练习: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分明的练习题。84÷4让三位同学上台板演并讲解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96÷3让学生在台下练习后说过程,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64÷2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老师一步步引导,强化学生对计算步骤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课堂优点剖析
1.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接纳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注重概念理解:对“平均分”概念的强调,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的本质,为后续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计算42÷2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练习设计合理: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改进建议
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小组讨论活动,比如在学生发表不同计算思路后,组织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更合理,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檀满兰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信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细节,这堂课会更加精彩纷呈,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