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时时刻刻都面临各种决策,小到我今天该吃什么,大到我该和谁结婚。
为什么,我要用决策,而不是选择呢?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决策和选择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异。
决策,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包括提出问题、信息收集、确定目标、选择方案、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而选择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决策过程的一个阶段。
01
人都是怎样做决策的?
大多数人,在做决策时靠的是本能反应。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一个冰面上,突然冰面开始裂开,这个时候,我们的决策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大脑第一反应就是跑啊,逃命要紧啊!至于是往哪个方向跑,就看大脑的反应了。
还有一部分人,用情绪在做决策。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已经坐上电梯的6个人都头朝上看着,当有第7个人进入电梯后,他看到6个人都在向上看,他也会向上看。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选择盲从心理呢?
因为盲从不需要让我们的大脑过多思考,跟着做就行了,这是一个非常节省大脑能量的行为,而做出这一行为是我们大脑的情绪所控制。
产生盲从这一行为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发生,不确定性的背后是恐惧这样的情绪,当我们大脑面临恐惧的时候,我们大脑的反应就是去寻找出路,寻找确定性,这一行为不需要过多思考。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选择用理智。
因为理智决策这个行为最费脑子,它是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不是单纯的一个选择的行为。
当我们想读一本书的时候,这是你用理智在做决策,但你又时不时地看手机刷短视频,这是你用情绪在做决策。
如果理智打败情绪,那你就会把这本书看完,如果情绪打败理智,这本书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看。
而做理智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决定了人与人的差距。
02
决策很难,难的是什么?
大脑本能喜欢偷懒,不喜欢动脑的事情,这是决策难的核心。
做选择很容易,别人已经把答案或者结论告诉给了你,你只需要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或者中立即可;
而做决策却很难,你的大脑要分析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可能的风险和解决办法,是一个系列的动作和过程。
除此之外,你对两个事物的看法也阻碍了你的决策速度。
比如十一放假,有几个事项需要你进行决策,你该怎样决策?
选择回家陪伴父母,选择兼职打工赚点外快,选择在家娱乐躺平休闲自在,选择出门旅游放松心情....
选择什么,核心在于你认为哪个对你来说更有价值。
同样地,两个事物的价值的相近程度也阻碍了你的决策速度。
比如十一放假你选择了出门旅游,你想去感受古都风采,在西安和南京这两个城市中难以抉择。
因为这两个城市都曾是古都,也都有古都风韵,甚至是你都把各种标准罗列出来,只为找出那微小的差距,殊不知,十一假期都快结束了。
两个价值相近的事物给你带来的收获是差异不会很大,这个时候无论怎么选其实都不会对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大的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决策更难,就是当我们面临不确定性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决策?
这样的决策很多时候会影响每个人的最终命运,所以,我们提早锻炼自己的决策思维,就比其他人更有机会成功。
第4部分会阐述当面临不确定性、重大事项时,我们该如何做决策。
03
小事情,如何做出有效的决策?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面我用到的词语是有效,而不是完美。
因为本就没有完美的决策,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分析做出一个有效的决策。
如何做出一个有效的决策?
举个例子,你和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聚个餐,吃个饭,在决策着去哪吃,吃什么的问题。
第一、需要尽可能地收集相关信息。
你需要搜集这几位朋友的口味偏好、价格承受能力、距离接受范围、是否有额外要求等必要的相关信息。
第二、依据现实情况。
在收集了几位朋友的信息后,结合当下现实情况,有的朋友接受的距离范围特别小,在这个小的范围内压根就没有可以多人聚餐的地方,这个就不符合现实情况。
第三、有效达成目标。
一个好的决策是不可能满足1个人所有的要求的,更不可能满足更多人更多的要求。
所以,在一定接受范围内,满足了一定的要求,达到了一定标准,就算一个比较有效的决策了。
说回吃饭这个事,你在收集几位朋友的信息后,结合现实距离、餐馆、价格等因素,最终初步设定了一个可以容纳你们几个人聚餐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处在大多数人距离接受范围之内,而且口味价格也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
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就算是一个有效的决策了。如果你的聚餐地方和商家仅满足你自己的要求,其他人根本不接受,那这个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决策。
第四、坦然接受结果。
但最终,当你们来到这家店去吃饭,你们就要坦然接受有效决策的结果。
比如,这家店的环境和理想中有些差异;整体菜品也没有印象中好吃等等。
这个时候大家需要一起承担和接受有效决策的结果,责怪、后悔都没用。
唯一能做的,就是下次再聚餐之前,可以去看看其他用户评价,商家环境照片,甚至先去线下考察一下,这个才是我们做出一个决策后的核心意义所在。
04
重大事情,如何做决策?
人生总有几件大事,需要我们系统思考决策,如果不小心决策失误,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
但,我认为,你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决策所产生的结果都是当前这个阶段你的认知、资源、环境等所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当前最合适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后面还可能有更好的。所以,这个时候做怎样的选择,都不会后悔。
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毕业找工作、城市选择、买房、找对象结结婚等等。
这里,我就拿工作选择这个事情举例,来说说我们该如何做决策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首先,罗列决策目标和衡量目标的指标。
你可以把公司的发展空间,岗位的能力提升、薪资福利待遇、团队协作情况、公司文化氛围等都列出来。
其次,心理对衡量指标列出百分比占比。
按照你心理的想法对每个指标和每个指标下面的事项进行百分比量化。
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对衡量指标进行打分。
根据你了解的现实情况,对这些衡量的指标和具体的事项进行打分,比如这个公司给到的薪资待遇你给它打几分这种。
接着,计算对应指标总得分。
把心理对指标的百分比和事项的百分比乘以现实情况的得分,就可以计算得出这个指标这个事项的最终得分,你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有哪些地方是你不能接受的,哪些是你能接受的,然后做出决策最终是否值得去工作。
最后,复盘决策结果。
当然,当你真正的入职了,发现现实情况可能和之前决策时想的不太一样,你要做的是,吸取这次做决策的教训,是哪个地方的比重或者分数差异过大导致最终结果和现实相差过大的?
所以,你需要对整个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复盘,便于日后再做类似决策时更快捷、更准确。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结果怎样,都要坦然接受,不要后悔。因为这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你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决策了。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面临各种决策,但那个时候都是本能和情绪的决策。
而学生时代的决策都是结果论,要么选A,要么选B,还有C和D,总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是对的。
但当我们走向社会后,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各种事情,且根本没有标准唯一的答案,而且更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靠自己。
所以,一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成功机会,需要提升自己的决策思维,更加理智地、系统地、全盘地做出有效的、合适的决策。
我们需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的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