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第二次做普通火车,感触颇深。
四五岁时,为了让她体验坐火车的感觉,我带她从家门口的小站到隔壁县城小站下车,在县城公园玩过再原路返回。那次我俩车票来回共花了一元,她小不要票,因距离近我每趟也只五角。那次她的年龄小加上年代久远,她已不甚记得。
高中时她去上学,要么开车送她,要么她自己坐高铁。高铁快速,干净舒适,乘客好像也都文明。
这次是她和同学一起坐火车共赴洛阳牡丹花会。临时改的车次,没有座位,只好买的站票,站在门口的两个多小时让她见识了人间百态。
她说只知道高铁上的乘务员要么是漂亮的小姐姐要么是帅气的小哥哥,他们的制服好看干净,车厢环境优雅。这次坐车的经历却颠覆了她原有的认知,她说原来车厢里可以抽烟,甚至烟灰都飘到她手上。她说原来车厢里的过道那样狭窄,放个行李箱人就过不去了。她说原来车厢里有那么多不一样的人:或西装革履看似有钱的人,或拎着大包小包的打工人,或肆无忌惮大声打着电话的人。她说她还闻到了各种味道:呛人的烟味,臭烘烘的鞋味,刺鼻的零食味和老旧车厢本身的味道。她说她听到了各种语言,有熟悉的河南口音、有乘务员小姐姐带调调的不知道哪里的腔调、有火车进行时吱呀吱呀的叫声。她说她看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被挤出血而发黑发紫的指甲盖和不知道有多少划痕的水杯、看到了女人脖子上戴着的金锁、看到了男人右手上两颗星星的纹身、看到了提上车的泡面、看到了地上三三两两不一样的烟头、看到了两个车厢连接处不断晃动互相挤压的纽带、看到了因疲惫站着靠在车厢小憩的人……
由于自己哒原因没赶上原本是下午有座的火车,所以又买了晚上无座的火车,上车后我就站在车厢门口的地方。
她说回程更是不一样的体验。回程她买的是坐票,她附近的座位不像其他车厢吵闹,这节车厢大部分人是聋哑人,因为那是一个由老年聋哑人组成的旅行团。他们拿着行李在她前面找座位,向同伴比划着,着急时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她则站在后面静静地等。落座后,她的座位是背对着他们的,扭头向外看时余光能瞟到他们在用手语交流。她好奇,却又不敢回头盯着他们看,害怕她的好奇目光会让他们不自在,于是她经常看向车窗,想要以表现得尽量自然的方式偷偷观察那个她不了解的群体。之前我们对聋哑人这个群体几乎没有接触,现在她看到那么多人,看到那样的交流方式,还是很有感触的。她想他们旅游一定比我们更麻烦,但是他们也一定比普通人更期待旅游,看到他们交流她只恨自己不会手语,不能帮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在以怎么样的心情享受这趟旅程。
她最后总结,“人的一生大约会遇到2920万人,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0.00478%。”她觉得自己好幸运能够在火车上遇到这么多人,希望下次在路上依然有惊喜。
她有这么多的感触,说明她正在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大学是象牙塔,是世外桃源,但毕业后她就要面对现实,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我们面对的现实不只是诗和远方,更多的是无奈和心酸,乃至是残酷。孩子们越早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越好,有了这次经历,也许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