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到真的很顺时,写作的人、纸、笔、思绪,统统都不见了。” 《写出我心》这句话,令我想起回答年卡班问题那段文字。
入年卡班,鱼哥要求有报名意向的先回答几个问题。当时,我的答案发给老师后,老师问能不能发到朋友圈。老师截图后,发朋友圈“审年卡班时审到很多学员的回复都会有一种新的触动。”
原问答如下
对我影响最大书?理由?
对我影响书,是鱼群系统写作集子,虽然只是鱼哥和鱼哥学生们的习作,集子囊括:
致用类:可读书单,读书方法,写作技巧,写作理念,时间管理,普通人变现路径及方法。一本集子,一个老师,一个校园,一群师生,共同的文字。
至情类:善良,温暖,希望,帮助,付出,团结,给予,回馈,坚持,收获,感动。一本集子,一个队长,一个社群,一群伙伴,共同的家园。
这本集子,给我有字和无字的双重收获,无关言语,只是想起来,我会有力量,走下去,哪怕再慢,我也觉得有希望能走到我想去的地方。
为什么上面的文字能触动老师?我试着回忆写那段话的感受。
彼时回答,脑海翻涌出我如何通过百度搜索,读了鱼哥的文章,链接到鱼哥,参加小打卡,然后参加了鱼苗基础班点点滴滴。
就像我上面讲的,这个社群不但教你有用的,帮你成长,还给你温暖和鼓励,从老师到学员,大家都像是陌生群体结成了拧不断的家人朋友。
清晰记得,写到最后一句“这本集子,给我有字和无字的双重收获,无关言语,只是想起来,我会有力量,走下去,哪怕再慢,我也觉得有希望能走到我想去的地方。” 我的情绪奔涌到了的顶点。写这段话,是一气呵成的,段中对仗排比,没经过多思考,从心自然流露到指尖,就这样顺着情感,敲出。那刻忘记了其他一切,只剩沸腾情感和眼前的字句。
很奇怪的是,过后,我再去找那种感觉找不到了,甚至对着同样的文字,如果自己再去写,完全写不出同样感觉,甚至完全一样的一段话,让自己再默写,竟然再也默写不出来,只能靠重新翻老师朋友圈,再将其找回来。
开始在社群学写作后,大家经常讲到心流状态,当时我该是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状态,于《写出我心》用了另一种称谓“心灵初始的意念”、“初始意念”,不管你怎么觉得,此刻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初始意念,是什么呢?
《写出我心》写道,初始的意念藏有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灵光一闪的最初反应。
按照我体会,我觉得它应该是,觉察事物和事情后,内心对它们下意识的感受和超越固化逻辑的反应。
就好比上面我回答问题的感受,这个问题给我直观感受是刺激了我情感,情感勾起后,将当时内心情感如实表达出。
至于超越固化逻辑的反应,我实践还不够,我可以用书中作者一个故事来解释,有回,娜塔莉给学生讲了一个人吃下一辆车的故事,问学生的听后感,学生有的觉得恶心,学生想知道会不会汽油给喝了,而只有一个学生和作者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同样觉得这是多么令人快乐的故事。
其实,如果时光回溯,我们重回孩童时代,在还没被外在的客观逻辑和知识体系影响时,我们的反应会不会也觉得这是件令人快乐的事呢?我们现在知道车是不能吃的,汽油不能喝的,可是孩子最初世界是没有这样的概念,而恰恰写作这般的文学艺术,常常需要去对抗逻辑,甚至超越和反逻辑。
当然,我绝否定逻辑和知识体系,只是在文学艺术创造前提下,更要肯定是,客观世界丰富了我们认知后,能依然保有的天真和纯粹,并且用合适的方法将其表达出来。
二、如何建立 “初始意念”?
以我的经验来看,情感高度奔涌的写作情况还是很少,哪怕对优秀的写作者、创造者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状态。
据传,《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之作。后来,王羲之如何刻意为之,都写不出同样的作品。
所以,那种“初始意念”也分三六九等,而灵光一闪如此高阶的“初始意念”不是时刻能保持的。我们要实现是时刻能够为之,像呼吁那么自然平和的“初始意念”。如果我们写作,或做任何事能够随时拥有这般的状态,已可以胜过很多人了。
回忆和分析我自己写下年卡班问答的状态,当时的情绪高度奔涌,高度不能随时达到,但分析后明显知道情绪是感激和激励,都是正向情绪。
写该段文字时,高度专注,什么都忘记,只有文字和自己的内心的碰撞和联结。
所以,要建立随时够得着的心灵初始意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01放松
写作时候时常放松。我写作时候经常碰到卡壳,文字自己不满意,甚至写不出,人情绪肯定受影响,这时候着急的我适度放松全身,停下笔看看窗外风景,或者用冥想或静坐的方法调整,然后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依然可以写出最烂文字,哪怕已经不是初学者。写作心态放低后,身体放松,反过来更容易完成写作,甚至自己时下水平佳作。
丢掉对结果不正确的期待。因为想要成绩和成长才结识鱼哥,若无成绩和成长的目的,我不可能走入鱼群。和我一样初心的鱼苗很多,这样初心很好,你有这样欲望才是能迈出实现步伐,而问题在于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结果观,结果不是要关注重点,要关注和用心怎么去实现你想要结果。
关注结果而没有关注付出的过程,好比,大鸟一开始背负很多,还能飞得起来,也能飞一段,只是很慢,能不能到最后也未可知。实话,我这样的写作者都还是麻雀,压了过多结果负重,往往没开始动,就压垮了自己。因此,丢弃过多不切实际的结果,放松成长的结果期待,为心灵做减法,可以有更多力量用于在过程上,那么结果反而可能如人意。
放松身体,放松心灵,不仅是写作,其他任何学习和生活都是必要的。《学出我心》作者在书中,字里行间处处都透着对写作需要轻松的表达,绝不是负重前行,是轻盈而快乐地跳跃。
02专注
专注太重要了,专注能让人很快进入心灵初始意念的状态。好东西难得,好习惯更不容易养成。积习根深蒂固、陋习繁多的普通人,十有八九都缺乏专注。
近日,写作时,我和母亲先沟通,一个时间段,除非很重要的事,要不然不要来影响我,也不要叫我做任何事情。写作前用静坐和放松的办法。写作中用沙漏提高专注度。
专注程度越高,心灵就容易清明,心和写作就容易融合,进入忘物的状态。效率和质量就在心灵初始状态下提高。
所以专注更容易进入心灵初始状态,这样状态也更易写出好文章。
03保持积极情绪
一段时间来,学习写作发现,多数优秀写作者的文字大多有价值或正能量慢慢,要不兼有。这样的好处我看来有两点,其一,多数读者喜欢。其二,自己舒服。
“向阳花木易为春”,人总是欢喜阳光,自然也喜欢阳光多的文字。微头条开头写作,可以用各种噱头吸引人,哪怕不够阳光积极,可最后收尾大多作者都会以正面积极,符合主流意识价值为收尾。写作底层逻辑和普遍人性喜好无不都要求正面积极,有料有价值,这些道理都是想通相合。
字如其人,鱼哥文字大家经常感受,见过鱼哥的人少,不过不妨碍我们通过文字感知鱼的阳光积极,开朗热情。
没有积极情绪的人,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吗?“极于情故能极于道”,极致情感都会有极致产出。海子曾说过:愿你以后每天都春暖花开。有人就海子的自杀评论过:这句话意味着现在的每一天都过得不好。我觉得这句话和海子自杀没有必然联系。不过从我人生经验来看,极致情感的人,往往能做出一些成绩,不过如果极致情感是负面居多,很可能伤害自己。
保持积极情绪,利于我们身心健康通达,同时让我做事更稳,更顺。
道理是这样讲,可是真要懂,是需要用起来才能弄懂。一位作家就写作说过,我的写作理论都是后来写作中深刻起来。
所以上面的感悟和体会,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得来的,并还会通过持续行动被丰富和修正。
做,然并卵用。从学到用,学习就是要用起来,最后成长。
从参加小打卡开始到年卡班,老师讲了很多写作方法。可是讲后,如果不去用,在实践中体会,对听者而言都只是空洞理论和无用文字罢了。
比如,老师曾讲过“用简心”,我经过行动和实践,现在才有一些身体力行感悟,
“用简心”,“用”对读者有用,“心”用心写。一段很长时间我都觉得矛盾,甚至束缚,因为用心写,写出自己真实感受,又往往没用,多为自嗨。反过来,自认为写些有用的,自己写得很痛苦,读的人也不觉得有用,这更糟糕。
伴着困惑,练习写作,慢慢知道,两者不矛盾。有些文字就只是写给自己读得,而有些只是为争取读者写的。在这样不断的交替中,写出更多既能有料有用,又能直抒胸臆的文章,令读者舒服,也令自己舒服。
而知识和认知在持续行动中不断被丰富和修正。一段学习后,同样的内容又有了不同感受和领会
好比鱼哥读《曾国藩传》30遍,每遍是不是都不一样呢!行动让知识不断丰富,也促使认知不断更新。
因此只是知道写作理论,没有行动。毫无疑问记住仅仅是文字,至于文字背后的道理,永远都不能了悟。行动使写作这门手艺不断进步,心也愈发澄静。
《写出我心》,提到作者“每天写”,“笔记本写了多少本”这样的努力,侧面强调了写作行动的重要。
上面所有思考和总结,无论你怎么开始,如何折腾,何等的曲折,最重要一定就是行动,没有行动其他在完备都是空。
因为行动“一层层剥开”写作外衣,一步步改进,更新自身,才可能获得成长和想要的。
今天,我们讲了初始意念建立,也谈了行动对实践和保持初始意念的重要,其实不仅写作,其他学习我们同样也能借鉴以上。
以上,可能有很多还理解未透,甚至不够到位之处,但这并无大的关系,正如《写出我心》说的写吧,相信你初始的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