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天生还是遗传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有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以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习得暴力性的行为,在同学面前也会表现出暴力性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榜样,父母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方式,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智慧地处理问题,相信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渐渐习得这些技能,成为一个能管控自己情绪且会处理问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