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组织“动力源”,解开基层“车马结”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政策落地,一头系着群众冷暖。然而当前,不少镇、村正遭遇“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防疫防汛、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任务扎堆,基层干部“5+2”、“白+黑”连轴转仍显吃力;权责边界模糊导致“上级甩锅、基层背锅”现象频发;专业人才留不住、新鲜血液补不足,治理能力跟不上需求增速。破解这一难题,组织部门需主动扛起责任,以制度约束力、资源聚合力、队伍战斗力精准破局,让基层治理从“负重前行”迈向“轻装快跑”。

一、以制度“定盘”,为“大车”卸重减压

“权小责大、责权不对等”是基层治理的“心头病”,组织部门要牵头织密制度“防护网”,让基层履职有章可循。一方面,推动权责清单“精细化落地”,聚焦党建统领、应急响应、民生保障等核心职能,逐项明确乡镇“能做什么”、“该担什么”,就像浙江绍兴对185项涉村事项逐一审核“瘦身”,让基层告别“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严守职责准入“硬门槛”,建立清单外任务“凡进必审、凡派必核”机制,坚决杜绝“属地管理”成为“责任甩锅”的挡箭牌。更要向形式主义“亮剑”,推行督查考核“总量管控”,如湖南永州将市级督检考事项压减78.7%,清理冗余“指尖应用”,让基层干部从报表台账中抽身,把时间花在走访群众、解决难题的“刀刃上”。

二、以资源“搭桥”,为“小马”蓄能添劲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组织部门要当好“资源整合者”,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治理共同体。纵向打通“县—镇—村”三级联动通道,推动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像湖北推行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让机关力量化身基层治理“生力军”;横向打破部门壁垒,整合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等资源,如太原搭建“区域治理赋能平台”,实现场地、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让“单打独斗”变“抱团作战”。同时要做好基层“后勤保障”,推动编制、经费、项目向基层倾斜,如永州通过“专项招聘+干部下沉”配齐社区工作者,更借力数字化打通政务数据“壁垒”,实现社保、医保等事项“一站式办理”,用技术红利减轻基层人力负担。

三、以队伍“强基”,让“车马”行稳致远

基层干部是治理的“主心骨”,组织部门要聚焦“育、选、管、用”,建强敢担当、善作为的骨干队伍。在“能力提升”上,推行“订单式培训+实战化演练”,围绕物业纠纷调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等基层“高频难题”设课,如武汉开展“社区头雁”擂台赛,以“比学赶超”提升干部实战本领;在“成长通道”上,打破“基层天花板”,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力度,让“扎根基层”有奔头、有前途;在“激励保障”上,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同时完善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干部能安心、安身、安业,以饱满热情投身基层治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组织工作既是“排头兵”,更是“动力源”。唯有始终锚定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在制度优化中减负担、在资源整合中强支撑、在队伍建设中激活力,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神经末梢”更灵敏、治理根基更稳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基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