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读书,多是为了积累通识,总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自己什么也不懂,白活一世。
万sir说,像是武侠小说一样,读书人的功夫也是有一些高级维度的,这个维度叫--全覆盖。
有什么书,你都读过;有什么人,你都认识。你对整个局面有智力掌控感,谁一出手你就知道怎么回事儿,这就叫全覆盖。
读书读到一定水平,你眼中的世界不再是无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
这个观点真是吓我一跳,17年底订阅过何帆老师的通识专栏,读了一点就放弃了,那时读原著还很慢,现在想来,等我做完小说的全覆盖,是需要按照通识地图读一遍原著的。
万sir说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记住每本书讲了些啥,而是为了建立一整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感"。就像是我们对"以下三种食物不能吃!!!"以及类似"XX论坛"的红蓝大字排版就天然地抵御一样,当懂得足够多,敏感度就足够高,精准度也很好,能分辨出细微地差别。
据说,王国维有一次给溥仪展示了一件藏品,想要让溥仪鉴定真假。
王国维算是个古董收藏爱好者,也有着不错的眼力,好几次在地摊小贩手中买到真品。
溥仪接过古董,看了一眼,就说是假的。王国维问他如何得知,溥仪说:“我也就是凭感觉,这件和我在宫里看过的不太一样。”
金克木的一本书叫《书读完了》。他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就是你把一些必读书读完了,形成自己的体系,那么再多的书都在这体系内。
里面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历史学家陈寅恪回忆,他年轻时曾见过一个老学者夏曾佑,夏曾佑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可惜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寅恪很惊讶,怀疑对方糊涂了。中国的典籍汗牛充栋,怎么可能读完呢?直到陈寅恪老了,才发现当年那句话有道理:中国古书确实能读完,较为重要的只不过几十种而已。
金克木说必读书的特点是它们不依附于其他书,而且还是阅读其他书的基础。按照这个逻辑,你要是读完下面这些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起码超过清代的举人,这些书是:《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和《老子》《庄子》。
在这些年的读书生涯中,更加感受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做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