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语文之美,担教学之责
——读于漪《解放思想,释放语文教学的活力》有感
我特别喜欢读于漪老师的文章,因为在她的文章中总能给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指明方向,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前进。《解放思想,释放语文教学的活力》是于漪老师《点亮生命灯火》这本书中的文章,读完让我彻底颠覆了自己对于语文老师的看法。
原本以为语文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播他人的思想与智慧,同时做好必要的应试工作,便以为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殊不知,这距离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还有着遥远的距离。于漪老师说:“课堂本应充满师生生命的活力,若只做别人思想和行为的传声筒、复制品,哪还有思想的闪光、语言的魅力,与生命的光彩?”至此,我才深知原来语文课堂跟学生、跟自己的生命有关。试问,在课堂上能够绽放师生共同的生命光彩,哪里还要担心学生不听语文课呢?其实,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就是师生共同的生命进行曲。
这篇文章于漪老师从开头就毫不客气地点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对语文无兴趣、厌学,语文之美的熏陶几乎荡然无存。语文教学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本应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语文课堂应该是美不胜收的,学生与语文之间本该有着某种然的联系,但眼下的语文教学普遍受应试教育和一些流行教学模式的影响,使语文失去了本应有的温度和活泼,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语文学习怪圈”,要破除这一“怪圈”,就需要语文教师激荡思想,突破某些思想障碍和教学行为的栅栏,充分释放蕴藏在师生中教语文、学语文的活力。
于漪老师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活力,一是教育理念及实践操作上的过度强势和语文教学本体专业研究与实践的弱势、短缺;二是单打一训练功能的强势与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短缺;三是统一规格的过度与自主创新的短缺。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历程,的确都存在着这三方面的短缺,因此,要想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突破这三方面的束缚,只有语文课充满本应有的语文之美,担当起真正的语文教学之责,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
真正的教学一定有着教育作用,那么什么才是教育呢?于漪老师说: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对比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的确还停留在传播知识的层面上,语文课也不过是搬运知识罢了,很少将语文升高到育生命自觉的高度。所以,学生听起课来,自然觉得语文课上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跟考试有关,跟作业有关,却跟自己毫无联系,所以语文学起来也枯燥无味。而真正的语文课既要教育有用之用,掌握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技能技巧;又要注重无用之用,引领学生沉浸在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中,鉴赏、品味其中奥妙,享受吮吸成长养料的快乐。学生学习语文,就能感受到来自知识本身的魅力,而汲取知识的这一过程本应是快乐幸福的,可是现在却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
目前语文教学为了完成应试的任务,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训练任务,甚至大部分语文教学以训练为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应试的技能、技巧,能够独立思想、自主阅读的学生已十分罕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现在的教学行为大都只为了获得分数而忽略了“人文性”这一重要特点。其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综合效应,其整体目标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做到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和课文特点,挖掘文本中固有的育人资源,进行思想交流,精神沟通,情操陶冶,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魂落魄,没有感染力,没有吸引力,自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荡然无存了。
语文教学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上出不同的风格,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过度统一,导致语文自主创新教学没有了空间。有的学校实行所谓的集体备课,一个年级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制作出一份导学案,然后在全年级进行推广,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利于某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但是从语文课程的特点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会差到哪里,但也不会好到哪里,因为已经缺少了教师自身的创新成分,自然语文课也就没有了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性、积极性,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才会涌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满园。
于漪说:“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使其特点、长处更加发展,变得更具有良好的个性,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有用之才。”真正的教学,一定是教师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还需要必要的输入。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语文素养,打厚业务底子,增强文化底蕴。因为良好的教学境界背后是扎实的学识支撑,所以,语文教师的要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以自己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花开,这样才能真正地创语文之美,担教学之责。
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