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把写作当回事儿,咱们就精神点儿
最近犯病了,一本正经病。但凡决定做个什么,阵仗就有点大。比如运动,还没开始折腾,装备来全套。比如喝酒,酒量不咋滴,气场先稳住。最近轮到写作,支棱着天线,随时关键词搜索。
王烁老师的《30天认知训练营》,原本关键词是认知,硬让我穿透式扫描出2节写作课。
一
输入端:读者VS听者
德鲁克: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读者,靠阅读获取信息;
一种是听者,靠倾听获取信息。
王烁说,艾森豪威尔是读者,林登约翰逊是听者。要搞清楚自己的品种,不错配就行。为什么他们是读者和听者?
- 艾森豪威尔
曾经是媒体的宠儿。不管记者提什么问题,都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
十年后,当了总统。面对同一帮媒体,回答问题却判若两人,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
原来,十年前,媒体提问是固定问题,提前书面呈报,现场只是回答。十年后则是现场随机提问,艾森豪威尔可能连问题都没听懂,就得回答问题。结论是:艾森豪威尔是读者,十年前看文字准备,得心应手;十年后听问题听不懂,现场翻车。
- 林登约翰逊
林登在当议员的时候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都是靠现场,边听边回答。当了总统之后,因为留下了肯尼迪的笔杆子团队,而他本人是听者型,根本连笔杆子写的是什么都看不懂,所以总统生涯并不出色。
以上来自网络。但完全无法说服我。艾森豪威尔以前都是靠背稿倒是说的过去,当了总统现场听不懂乱说,也勉强说的过去。林登约翰逊就算看不懂只能听,也不能找个人口述一遍吗?又不是没时间,看不懂就出去乱说?一线议员出身,没点硬核实力,也能混到总统,这逻辑合适吗?艾森豪威尔是在现场人盯着没办法必须现场反应,你林登约翰逊明明是可以不看笔杆子的找个人翻译的呀。
这逻辑没法说服我,但我知道,我是标准的读者。听过很多遍的得到,看到文稿一如初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听书对我来说,更像背景音,表示这段时间耳朵没闲着。听获取的信息,连读的1/10都不到。
有趣的是,两位总统肯定没想到,为他们的迷之行为找理由,都到了贴上学习能力标签的程度。不过,对林登约翰逊来说,他应该是开心的,作为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毕竟这个理由学术,客观,而且罕见的帮他甩锅。就像我,以前英语听力恨不能挂零蛋,并非学渣体质,怪只怪,我是个读者。
二
输出端:讲者VS作者
同时精通讲和写的少之又少。
是吗?我倒不觉得。同时精通讲和写的,我喜欢的就不少:刘擎、罗翔、何帆、薛兆丰、李诞、吴军、李善友。个个都是能写能讲。王烁老师说自己不能讲,不清楚他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他挺能讲的。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没有一个字废话,全是大白话,对我来说,就是优秀的讲者。
讲者成为作者,应该比作者成为讲者要难。
讲可以有演的成分,可以用氛围,故事营造,线性展开不用call back,过去就过去了,只要能提供情绪价值,圈粉还是容易的。作者就没那么简单,每个字都是呈堂证供。文字是否有内涵,有没有深度广度,够不够信息量,都是可以细细品的,经不起推敲就没戏。所以作者比较难。但作者要成为讲者,就容易多了,能写好的,一定逻辑清晰。作者型的讲者,甚至不需要氛围营造,仅凭实力,就已经足够。
很多自认为木讷社恐不会说话的作者,在我看来就是优秀的讲者,比如马伯庸。
躁,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我们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氛围营造,不需要虚张声势,只要有东西,直白硬给,就已经够了。
这是个对作者友好的时代,想到这里,这个死磕计划好像踩到了点。
三
好文章的六条军规
英文世界对好文章的标准:
- 1、清楚、简洁、准确
- 2、要把事讲清楚,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克制形容词和副词
- 3、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少用术语
- 4、能删掉的都删掉
- 5、写作是手艺活儿,大量训练是基础
- 6、修改是写作的真正机密,得多改
我只读过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确实一脉相承,看法相通。冉云飞老师小课堂也如是。
我喜欢斯蒂芬金对写作的描述:营造一个庞大的氛围,故事会具有自己的脉络,自动发展。好的作者,只需要跟着脉络去如实记录,就像考古,拿着锄头铲子最后到刷子,让埋在地下的故事自己清晰的呈现出来。
我是个菜鸟,以我为数不多的故事写作经验,确实如此,当氛围营造到位,故事就像活了一样,我只能跟着故事跑,就像我创建了一个元宇宙。
听起来像玄学,也很像一个作者的早期回忆录,这么一想,立下的这个flag应该可以立的久一点吧。
四
经典文体
平克: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平克的书,我只有一本。这本537页篇幅,定价139.9元人民币,何帆老师强烈推荐的书,我读了5遍读不下去,最狠的一次,嗑到1/5,还是放弃了。
这本比砖头还重,可以拿来防身的书,在我阅读中期,还跟着我出差、去办公室,在地铁、高铁、飞机上撑足了门面。可是,对我来说是标准的字都认识,不知道在说什么。必须要承认,认知是有边界的,能力圈是有范围的,有些书就是没有能力阅读的。何帆老师把平克吹到天花乱坠,我也不会再买他的书了,在书架上镇场子都有点贵。
平克的书不想再读,平克的经典文体,很有实操性:
- 1、已“视觉”为中心来组织叙述结构
作者之所以有话可写,是因为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作者把窗户打开,并不直接把真相喊出来,而是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他明快但不直白,不会按部就班的告诉你12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直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迟到的老鼠才能吃到奶酪,这才是经典。
到这里,我简直小鹿乱撞。这就是我喜欢的,我也是这么干的。这种感觉简直不要太好。我写到这里,读者看到这里,隔着时空相视一笑,悠然心会。
- 2、注重韵律
好文章必是可读的。不仅是可阅读,而且可朗读。意义相近的话,尽可能选上口的那个词;造句时尽可能用短句,如有长句,首先要想如何转换为短句。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料有新鲜感为止。
冉云飞老师第一批改我的作业,把我的文章从头到尾朗读了一遍。坦白说,他读的比我还有感情,断句停顿强调之精准,全在我的设计之中。读到我特意安排的长句那里,他隔空发问,你的文章是专门为朗读断句的吧。Get!
- 3、用词
术语、官话、套话泛滥,不见得是作者故意要隐藏关键信息,而是因为人皆有之的认知局限。
说白了就是知识的诅咒吧。作者以为大家都懂,所以直接用了概念,但并非大家都懂,变的晦涩难懂不说,对读者的不友好更显得拿腔拿调。但其实真相是,作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概念,不知道如何用大白话讲清楚。最简单的大白话不是口水话,而是通比、类比。用小孩子都能理解的通比来标签化,省劲儿亲民又精准传达信息。我心目中这样的大神非刘擎、罗翔莫属。明明专业性极强,讲的菜市场都会喝彩。
我的功力不够,但这是我明确想要去的方向。
- 4、句法、文法
相似:并列、对比、层层递进的平行结构
邻近:顺序、倒序、插叙
因果:因为,所以,除非,尽管,哪怕,但是
句法我喜欢脆生生的,这个应该改不了,和我的风格一致,也正好可以成为风格。
文法我都用过,都很喜欢。大爱递进剥洋葱,喜欢插叙复调,“哪怕”频率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
莫名信心爆棚,难道,我是个被耽误的作家?
这次犯病,不仅阵仗比较大,后坐力还挺强。跑了2个全马,全球十大的目标,就没影了。读了241书,被戳穿假读书。这个作者slogan,要不要先想想明天写什么才是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