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就是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建设好,人、文化、制度这三个东西缺一不可。首先是仁贤,仁贤是两种人,一种是仁人,一种是贤者。仁人负责这个国家的道德水准,贤者负责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如果一个国家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空虚是指人才空虚,仁贤所说的话、所给的建议你都不听,那这些人就走了,就这么简单。你看楚霸王和刘邦打仗,这些人一开始都是投奔楚霸王去的,楚霸王手下名士很多,后来发现谁给楚霸王说话楚霸王都不听,那没办法,就只好去投奔刘邦了,这个叫作“则国空虚”。
“无礼义,则上下乱。”没有仁者就没有礼义,没有礼义上下就乱,颠覆了千乘之国的必百乘之家,颠覆了百乘之家的必是底下的大富之家,所以“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你没有像子路、冉有这样经营的人去帮你去收税、规划、研究田亩制度,没有这种人,那你的财用不足,整个国家也没法运转,所以人、文化、制度三者都是很重要的。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这段话可以跟上一段连起来一块儿读,说如果一个国家不仁,一个君主不仁,不仁的君主能不能够得国呢?有可能。比如说继承来的,或者说是意外地打了一场胜仗,夺得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当时的天下,其实就是今日大概中国这个范畴,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欧洲、美洲。你能够不仁而得到整个天下人的拥戴和信任,这是做不到的,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的天下有多国制衡,就是很多诸侯。这些诸侯之间都会互相看,而且诸侯的边界几乎是开放的,像孔子他们周游列国也不用办什么签证之类的,说走就走了。所以老百姓经常可以迁居,老百姓用脚投票,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这个国家治理得不好,老百姓走了,老百姓走了没人种地,没人交税,你这国家慢慢就不行了。
所以过去我们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可以骗一个人一世,一个人也可以骗所有人于一时,但是一个人不能够骗所有人于一世。就是你想要装模作样地觉得自己是不错,你需要大家对你拥戴、崇拜,一时有可能,或者一部分人一世有可能,但你想要全部的人永远都这样,这是很难的。所以到最后,时间拉长了以后,取得作用的永远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社会法则。
所以孟子说,偶尔有人能够不仁,但是成为五霸之一,成为一个诸侯国的领袖,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想不仁而有天下,像商汤、文武一样,这是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