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是杂记孟子言论,综合体现了孟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委实太不仁了啊!一个仁爱的人会拿他施加于所爱的人的恩泽推广开去,沾被到他所不爱的人的身上,(相反)一个薄情寡思的人却拿他施加于他所不爱的人的荼毒连累及他所心爱的人。”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公孙丑听了,问道:“这话怎么讲呢?”
答道:“梁慧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把它所不爱的百性投入战争的血海,使他们弃尸原野,肝脑涂地。吃了大败仗后,又将卷土重来,却担心百姓不肯替他卖命,所以不惜驱使他所心爱的子弟上战场去送死,这便叫作拿它施加于他所不爱的人的荼毒连累他所心爱的人”。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注释
春秋无义战:春秋之时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因为各自利益而相互攻伐,故云。
译文
孟子说:“春秋那个时代几乎没有合乎义的战争,(相对而言)那次战争比这次战争好点(的情况)就还是有的。(为什么说春秋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呢?因为)征讨这个词,是指上面的天子讨伐下面违反王命的诸侯,地位相等国家是不得互相征伐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释
策:古人用于书写记录的用竹筒编联成的竹册。
杵:舂米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书》中《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采用其中两三段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以周武王这样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百姓是极其欢迎的,)所以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木棒都给血河漂走的事呢?”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有仁得有才干的人,国家便会显得空虚无人;国家没有礼义来定尊卑地位,上下的关系便要出现一片混乱;没有好的政治(来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赋税的合理征收,)国家的财政收支,便会感到不足”。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隘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到振奋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亲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这段我的理解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如果有好的导师、好的国风、家风,就会沿着正道走下去,反之则会走向歧路。
我这本《四书五经》前四卷:《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内容就这么多,我一字不少抄写下来分享完毕。通过学习,我只能说知道点皮毛,要深刻领会、融汇贯通,还得下功夫,要三遍、五遍读下来,才会有效果。反正不管这么多,我先读第一遍。明天学习第五卷《诗经》,如果你有兴趣跟我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