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一定有共情的能力,能让读者与你一起欢乐,思维与你一起跳跃。这也是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的原因。
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特别厚的一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大半年,一周只有值班的那一天才读一点,但是,思维却不会断层,只要拿起书来,就能接到上次的时间点,很快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与作者绝妙的叙事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具特色,那么长的一部小说,各个时期人物个性鲜明,不会让你张冠李戴,实在是难得。其中,他的一位人生导师的遭遇,让我记忆深刻。
这位朋友,是主人公菲利普在法国巴黎学习绘画的时候认识的,名叫克郎肖,有绘画的才能,有深刻的哲学常识,能看透人生,能读懂人性,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生穷困潦倒,仅有的一些才能,不能给他带来生活的安逸和富足,只能混迹于小酒馆,住在最为肮脏和破烂的旅馆里,和最庸俗的女人结合。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拥有高贵灵魂的人,这样落魄,这样不堪?
在菲利普学习绘画的时候,他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有着一些绘画的天赋,可是,无一例外的,都是穷困潦倒的,这些天赋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丰盈,反而,让他们自欺欺人,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好一点的,到了很大年纪,终于认清了自己并非什么绘画天才这一事实,却因为年纪已大,只能在庸俗画师的道路上继续挣扎,教授那些仍然信心满满的后来者,维持自己低微的生活。
毛姆有一句话,没有才能的人,继续坚持,是世间最大的灾难。正是看清了这样一事实,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绘画,改学医学。
说到底,艺术属于人的精神追求,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更为实际的生存需求之后,才有精神的更高要求。绘画,文学,这是艺术的顶端,是个金字塔,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愉悦,但不是人类必须的,所以,这项工作也不会给从事的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一点在早期的文学史、绘画史中,尤其明显。你可以看一下欧洲、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大都要么出身于贵族,要么依靠科考走上当官之路,没有衣食之忧,不需要他的才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样他才能专心的写作、绘画。曹雪芹如果家庭生活继续富足,也许写不出《红楼梦》,但一定可以写别的什么梦,并且,一定不会因为穷困而写不完。
而一旦他的天分沦为一种技艺,用来谋求生活的资本,谋求生存的工具,那么,他的理想也就无关于艺术了。所以,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里早早的就看到“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何止是女人,对于男人,也一样适用。
而克郎肖,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悲剧中的人。他一直追求艺术,他有满腹的哲学,满腹的生活哲理,可是,他不肯向生活低头,他宁愿物质生活的卑微,也要精神生活的富足。我不相信他能用指甲里满是污垢的手,写出蝴蝶般灵动的优美诗篇。我也不相信,他在画室饥肠辘辘,还能捕捉出人物的个性,画出个性饱满的绘画作品。
几年之后,改行的菲利普成了一名实习医生,用自己微薄的薪水,能租得起一套四个房间的小屋。在克郎肖最为落魄的生命弥留之际,收留了他,让他有一个安身之所,从容死去。一直到死前,克郎肖一心想的,都是他的诗集何时能够出版。还在幻想着,他的艺术能在最后时刻能够幻化出世间最美的花朵。然而这些重要么?为了艺术,没有家庭,没有健康,没有温暖,甚至,心心念念的艺术,你付出了所有,都没有得到回响,到死在艺术领域都没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艺术之路,这个你自己所谓的天分,究竟有什么用?是不是它反而成了你人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