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七十三
原文
《唐书》载:“贺知章在礼部选挽郎,取舍不公,门荫子弟喧闹盈门。知章不敢出,乃于后园舁一梯,出头墙外,以决事。”康熙辛丑会试,李穆堂先生用通榜法,所取皆一时名士。落第者纠众作闹,新进士无由入谒。或呈一诗云:“门生未必敢升堂,道路纷纷闹未央。我献一梯兼一策,墙头高立贺知章。”丙辰,予在都中,见先生白须伟貌,有泰山岩岩气象。待后辈,当面必训斥,逢人必赞扬,人以故畏而服之。余谓此张乖崖待彭公乘法也。前辈率真,亦可不必。
译注
《唐书》记载:“贺知章在礼部的时候挑选挽郎,取舍不公正,那些承袭做官的子弟堵在门庭喧哗吵闹。贺知章不敢出来,就从后园竖下一梯子,探头墙外,观察事态。”康熙辛丑年会试,李穆堂先生采用通榜法,所录取的都是当时的有声望的名人。落第的聚众闹事,新录取的进士无法进来拜谒。有人呈上一首诗:“学生不一定敢登上庭堂,道路上闹洋洋的没有停止。我献上一把梯子和一个计策,墙头上你像贺知章一样高高地立在上面决断一下。”丙辰年,我在京城,见到李穆堂先生白须伟貌,有泰山高大的气魄。对待后辈,当面必是训斥,逢人便必是赞扬,人们因此敬畏而信服他。我以为这就是张咏对待彭乘的方法啊。前辈这么率真,大可不必这样子。
挽郎,是汉语词语,拼音wǎn láng,意思是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人。
门荫,谓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舁,yú,共举也。(1) 共同抬东西。(2)又如:舁夫(轿夫;抬棺者);舁人(轿夫);舁疾(有病勉强行事)(3) 携带。
会试,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於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於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於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仍明旧称也。世祖统一区夏,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
李穆堂,李绂,字巨来,别号穆堂,清江西临川人。康熙十二年生,乾隆十五年卒。...著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春秋一是》、《阳明学录》等,传于世。鲍源深,字华潭,号穆堂,晚又号澹庵,清安徽和州人。嘉庆十七年生,光绪十年卒。道光进士。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
彭乘,(985~1049),字利建,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授汉阳军判官(《隆子集》卷一四)。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集贤校理知普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宝元元年(1038年)同判刑部(同上书卷122),出知安州。后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翰林学士。庆历间为群牧使。皇祐元年卒,年六十五。《宋史》卷298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