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流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海德格尔的存在和非存在
今天依然借助共读《课程综述》和周老师的智慧,结合自己的点滴思考,重温和加深对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本真的人 主观真理 时间性 存在的场 筹划人生
如他所是!成为他所是!
一、不同的存在思想
1.基尔凯戈尔的人是宗教的人。
他生活的时代宗教至上,存在是宗教世界的存在。一旦上帝死去,人们信仰无处安放,人该如何存在的问题便应运而生。那么人们就要在宇宙中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
2.海德格尔的人是本真的人。
(275页)思想家在努力搜寻人类语言的轨迹,就像一个农民总要搜寻穿越田野的犁沟一样,海德格尔呈现的作品受尘世约束、受时间约束、极端有限的生物——恰恰就是一个我们渴望从农民身上得到人的形象。
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思考
(272—273页)海德格尔不是个理性主义者,因为理性依靠概念、心理表象发挥作用,而我们的存在却避开了这些东西。但是他也不是个非理性主义者,非理性主义主张感情、意志或本能,比理性更有价值,甚至更为实在——从生活本身的观点看,他们也的确如此。但是非理性主义把思想领域交给了理性主义,因此也就秘而不宣地分享了论题的假定。需要一种更加根本的思想,把这两个对立方面的根基都挖了。海德格尔的陈述向后点穿了整个哲学传统,同时又向前指向一个新的领域,虽然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却还是力图标画出林间幽径。
【百度百科】
概念:
反应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心理表象 :
一是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二是皮亚杰的术语中,指一种内化(即在头脑中进行的)模仿。信号功能的一种表现。
一般分为再现表象(即仅限于先前知觉过的情境在头脑中的重现)和预见表象(即对先前未曾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的结果产生的表象)两类。
【百度百科存在:《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涩的概念。现实中大多数人自认为“存在”这一概念是自明的,也是最清楚的,故无需发问“何为存在”更无需去研究何为“存在”,可哲学的终极任务本来就是要解释:“何为存在”,作为思考者,如果你把“存在”这个最晦涩的概念误认为是简单、明了、无需解释的,那么你注定就犯了大错了。】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主义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他认为一般的人大部分都没有概念型思维,也不会理解自己的过去及未来对此刻的意义。其次,虽然作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喜好、厌恶和个人意志、本能来生活,但是,一个人除了这样的存在,还能怎样存在呢?所以海德格尔就是要把存在的意义清楚明白地揭示出来。】
(二)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
1、海德格尔是20年代初期,马堡大学的教授,他思考了一辈子。一些哲学家,如雅斯贝斯、布贝尔、别尔佳耶夫、马塞尔、萨特说海德格尔是一个孤独的生物,不是社会的生物,他只获得本真的存在,只和他自己一个人有关,本质上同别人无关。其原因是“存在的思想”不同。他们认为海德格尔只是一具“此在”的本体论骨架,如果融入基尔凯戈尔的热情,这样的存在有血有肉,更有活力。
【是否是这样呢?我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和吸纳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思想的精髓,用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
2、海德格尔的神是根植于存在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人的存在。他运用理性但不是极端理性主义者;他体察非理性,但也不是极端非理性主义者;他既非有神论者,也非无神论者。
【这与基尔凯格尔的活出真理似乎一样,但基尔凯戈尔是有神论者,是宗教的人。无论他们是什么,都是在活出真理。】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非存在
(一)存在
(287页)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存在本身意即站在本身之外,超越自身。我的存在并不是某种发生在我的体肤里面的事件。毋宁说,我的存在扩展到一个领域或地带,也就是他所牵挂的世界。
【海德格尔独特的观点一,“人”是存在的场】
人在时间里并不像浸在激流里的物体,时间就在他之中,人是时间性的,存在是历史性的。
【海德格尔独特观点二,“人”是时间性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具有三个特征:
1.今天包含昨天和明天;
2.今天也决定着明天;
3.今天还决定了昨天。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不是彼此割裂的,每一个当下都有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了领会现在,我们必须把过去和将来的瞬间合在一起加以领会。今天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今天的存在状态是过去的积淀,今天的存在还融合着未来。
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
存在是对过去的积淀、对未来的期望与筹划。
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时间与显现
1.存在与处境有关系。
存在是一定的情境中的存在,这个情境就是当下的时空,它是过去和未来在当下的交融,过去是成就了现在的存在的因缘,而未来是存在的指向,也是生命力的表现。
2.存在既是有也是无。
有是能够显现存在者,存在者替代不了存在,这便是无。这里的无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佛教中的空,因为空所以能够吸纳外界赋予的本质。
【这与新教育的“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似乎有联系。对学生,我们仅仅无限相信不够,还要帮助孩子获得此时此刻的每一个成功,用每一次次的成就感来理解过去,来设想未来;其次,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也要不断清空思想,转变观念,接纳自己的此时此刻,用此时此刻的努力塑造更好的自己。】
(二)存在者
存在者是此在,是集纳了存在的显现。不同境遇中的存在成就了不同的存在者,存在者对存在是显现的,则这个人就是我所是;如果存在者对存在是遮蔽的,则这个人就是沉沦的。强调生命如其所是,就是用解释学的原理还原出存在的本真,而如其所是是需要能够让如其所是的能力作支撑的。
【这里有点绕。似乎是提升思维的深度,扩大视野的广度,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再沉沦。我感觉自己通过新网师的学习,不断啃读经典,遇见高人,就是让“我”这个存在者的意义逐渐显现,“我的样子”由我自己来定!我习惯此刻“我的样子”,更喜欢“我未来的样子”,我一直在追逐着“我”,因为,很惊奇,这个“我”最后会是什么样…】
(三)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唤醒存在
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论题,这种遗忘其实是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看不到我之所以是当下的我的各种因缘际会,更看不到成为另一个存在的希望和可能性。
【浑浑噩噩的“我”,这样是没有自我的!】
(283页)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的意思就是试图让事物替他自己说话,我们认知对象,不是通过征服他。而毋宁是通过让它成为他它所是,并且在让她它成为他所是的同时,允许他它如它所是地显现它自己。同样我们自己的人的存在,只要我们注意他的诉说,也会以他最直接最内在的细微差别把他自己显现出来。
【“最直接最内在细微差别把他自己显示出来”,这句话就是海德格尔的人的观点:本真的自己,本真的人。接纳他如所是,更允许他成为他所是!成为他自己!这里,与基尔凯格尔不同的是什么?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真我”!一个是“如他所是的显现”!一个是“成为他所是的超越”!海德格尔明显的对于人的存在的无限可能性向前跨了一大步,读到这里,每个人都应该更加自信了,不会抱怨,只会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甚至可以与博尔诺夫的“危机与遭遇”联系起来,博尔诺夫只是在理解过去,走向未来。而海德格尔是站在未来的某一天,审视昨天。这就让过去、未来、今天形成一个类似于三维空间的镜像,相互审视,启发,激励。】
【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理解:这种感觉随着认知的升级也越来越明显,就如自己的被遮蔽的阴沉沉的世界,遮蔽物被一点一点撕去,蓝天白云渐渐浮现,阳光清风徐徐吹来一般。非理性了一会,现在理性的具体的分析一下:“加入新网师”这个因缘际会,就包含了我昨天的一切经历,永夜中的坚守,默默无闻地做事,用阅读写日记熬过的孤独。这些却塑造了我的性格“安静、心静”,只有这样的“我”,才被推荐报名新网师,只有这样的我,才能做到静心啃读经典,只有这样的我才能做到坚持完成作业。而这一切,是我加入新网师一年半后一点点悟出来的。今天的我定义了昨天存在的意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80—281页)存在一旦只被理解为存在者,它就变成了一个最一般最空洞的概念,而是某种全部其颈陷入其中而且实际上连头也没入其内的东西。
【海德格尔的“连头也没入其内”与基尔凯戈尔的“用全部的热情”似乎是一样的。“概念”一词是指海德格尔要唤醒存在,不断超越自己。基尔凯戈尔是要活出真理,知行合一,身心不分离,如其所是。】
四、海德格尔的主观真理
在我的世界中认识我,在对方的世界里认识对方。这里的“世界”不是自然科学定义的世界,而是我能操心的世界,我热爱的事和人,溢出我的世界后你将无法认知到我的真理。
我的世界在哪里?在我的作品里,在有作品的世界场域里认识我(对方)。我的场域随着缘起缘灭而发生改变,你要认识我就要走进我热爱的世界中。
【郝老师懂《人家词话》,就更懂刘广文老师;反之,父母不懂《人间词话》,无法进入刘老师的世界,便看不到真正的刘老师。我们要认识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世界。方法有家访、聊天、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等。】
五、人——存在的“场”(域)
(一)“人的存在”的五层含义
(P296)我们的存在本身扎根于其中的领会,也可以叫存在场景理论。……人们在他们讲话发声之前就存在于“语言之内”了,因为他们存在于一种相互领会的场景之内;这场景说到底不是别的,正是存在本身。”
【觉醒!我们在共同体中,在阅读经典中,一点点领会,自我意识被唤醒,就是存在!】
海德格尔把人看作是一个存在的场或域。他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既不用“人”也不用“意识”。这部分内容(290—291页)包含以下五层意思:
1、我们大部分都是常人;2.在我成为我之前就是一个常人,一种沉沦的状态;3.常人往往在存在水平之下,也有可能上升到存在水平之上;4.常人可以免除“成为一个自我”的恐惧;5.死亡和焦虑侵扰了人的沉沦状态。
【常人】百度百科上讲:常人指平常的人;守常道不变的人。又说常人代表着作为一个集体的此在的全部可能性。常人构成个体在其中可以怎样,应该怎样行为的环境。正是它赋予每个此在生存以意义和可理解性。通过学习常人如何生活我们赋予我们自己与周围世界的意义。我们不是用科学规律或者某些神祇来理解我们的世界,而是投身到社会情境中,投身到常人体现出种种习惯的世界中,以此给予世界以可理解性。
常人是此在世界的具体化,因此是此在的个人的可能性即“人之能在”的具体化。就常人塑造次在行为而言常人具有一种规范功能。在海德格尔看来,个人不再由一种人性本质构成,而是由常人构成。此在即常人。【不懂】
(二)、“人的存在”的三个特性
(P291)“不管是沉沦的还是提升的,虚假的还是本真的,是伪造的摹本还是真正的原本,人的存在都带有三个特性:(1)心情或感情”;(2)领会;(3)言语。自亚里士多德错觉原来的哲学家传统都把它们当做存在的基本范畴,统统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但是人的存在不能理解为一个物,因此便不能以导源于物的范畴来刻画其特征。然而,这也不是说海德格尔打算用他的三个存在情态表示某种纯粹精神实存或灵魂实体的内在状态。毋宁说必须根据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存在的看法,把它们理解为一个场。
百度百科
【此在】
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此在!就是此时此刻生命的状态和意义!就如郝老师在#早安新网师 (324)写的:“一年是由365天组成的,每天都做一点点改变,别小看它,积累起来,三百多天的变化也是令人震惊的。 把一天当一年过,还是把一年活成重复的一天,取决于你自己。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转)这就是存在,就是此在!】
1.心情或感情——焦虑
(292页)心情弥漫于我们所是的整个存在场,我们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我们就是某种欢乐、悲哀、恐惧。心情像酵母一般,使我们的整个存在活跃起来,并且弥漫其中。……此时此地——而在每一种心情中,我都以一定方式达到此时此地的我自己,自己始终是我自己的场,始终是我自己的此在以某种方式处于他的世界里。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最根本的心情是焦虑,是对虚无的体现,是生命有限性的体现。因为人知道在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他会离开,是必然会孤独地离开、消失,所以珍惜当下,看开就好,刹那间也许就是永恒。】
【那就做实在的事,真实的人,真正的自己。不虚无则不焦虑!焦虑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体察和敏感!】
2.领会或理解——活出来的真理存在
(P295)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通常的思维习惯,而让自己看到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让事物本身被看见而不是以现成的概念横暴地蹂躏它。
【这里应该是空杯心态,改变思维,是唤醒而不是征服。对知识,对生命都该如此!】
(293页)“领会是对存在的领会,我们的存在扎根其中。”“当我们看的时候,世界就在我们周围展开,世界的这种展开性或保持开放性,必定是永远给予的,没有展开他就无法存在,因为存在总意味着超越他自己,站在一个在他面前展开的世界里,万物无遮无蔽(也都处于遮蔽状态),这就是真理。”
【郝晓东老师认为,展开性指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世界展开的实体万物,都处在无遮无蔽,这是活出来的真理存在。中国传统中的儒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关于存在真理的阐述。】
【先让自己成为一束光,再去照亮他人】
3.言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包括风俗、规则、法律、文化等。哲学概念中的“人”,必然包含着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当中长大的,在不同的语言中塑造出来的。
【语言不是言语,类似一种语言文化。处在同一语言当中,不说话也可能成为语言,这是心灵的默契。又如课堂语言,让课堂得以存在,让知识鲜活,让彼此明亮。】
(三)、“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存在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彰显的场景。存在主义者说,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质是在存在中逐渐形成的。
(303页)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人永远向前看,向着将来的开放域,而在这样看来,他就自己承担起过去的重负,并且因此而使他自己以某种方式适应他现在的实际生活情况。
(302页)为了领会现在,我们必须把过去和将来合在一起加以领会。
【例:现在有一个孩童,是一个存在,但他的本质是诗人还是工人呢?这在于后天塑造,反躬自问,我们的本质形成了没有?我们的每一个人的本质也在形成过程中直到呼吸停止的那一天。没有理解这一条就处于常人的状态,就会随波逐流,因为常人是没有自我的。】
六、死亡、焦虑、有限性
(P298-299)只有把我的死亡带进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对我才有可能。在受到这种内在的死亡天使震动之后,不再是不具人格和社会的众人中间的一个了;我就自由地成为我自己了。把死亡带进我们自己,虽然十分恐怖,倒也是一种解放:它使我们从那可能席卷我们全部日常生活的、琐粹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我们展开本质的“筹划”,借此我们便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仅属个人的、有意义的自己的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状况叫做“相似的自由”或“决断”。
1.死亡
死亡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生当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件是确定的——死亡;二是一生当中所有事都有人可以去替代,唯有死亡是无可替代;三是死亡随时随地可能降临。
2.焦虑——虚无
焦虑不是恐惧,是惧怕虚无的奇怪情感。那自行显现出来的作为我们惧怕对象被感受到的正是“虚无”,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是我们自己存在里面的一种“在”。这种虚无的焦虑同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焦虑就是处于既不安全的状态中的我们的存在本身。
3.有限性
海德格尔指出,人之有限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或者他类的一个心理特征。他的有限也不只是因为分配给他待在这个世界上的年月的数目有限。是因为这“‘不’——否定——贯穿于他的存在的核心。这个‘不’来自存在本身。人是有限的,因为他生活和活动在有限的存在的领域之内,人的真理也总是掺有非真理。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