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学习地图就像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提醒着前行的方向,有了它,即使一时不小心开错了路线,它也能及时调整,引导驾驶员回到正确路线。
可是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即使是有了地图,如果画好了束之高阁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比如6月共读时就绘制了学习地图,到12月我只知道自己有一个记录着目标与方向的地图,可是我标记的线路已经模糊不清了。
我找出6月28日共读《成长之书》的学习笔记,当时这一章学习笔记的标题叫做《在迷雾森林里种一棵属于自己的成长树》,我想看看自己的小树苗有没有长高一点点,也看看自己有没有偏航迷路,还好,它还在,也抽了新枝,发了新芽芽。
那既然来了,就记录一下它的变化吧,算是它的成长纪念。
一、树根(信念价值观)
正确的三观、利他的思维、良好的沟通方式,目前看来,根系稳固。
二、树干:
人生主线基本盘:
6月显示工作方面:幼教+收集师幼关系经典案例。家庭方面有点泛泛而谈,一句话是利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带着觉知经营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9月底开始有一个小的突破,学会未雨绸缪,把健康列入基本盘,关照自己的身体,开始慢跑。
10月和老陈连线后捋顺个人成长、工作和生活关系,周一——周五,孩子的事情是第一位的,他们是家庭的未来;周六周日可以给自己更多一些时间和精力。工作的时间努力工作,做好基本线,尽量根据自己擅长的提供一些高附加值,来打造自己职业的护城河,职业是喜欢的职业,就守好这个基本盘再向外做15%拓展。
不足之处:亲密关系关注不够,当精力不够时只想享受被关心,比较少关注队友想法和需求。
行动方向:主线一个“一”——围绕家庭、工作甚至自我评价体系去学习并应用的正面教育,特别强调:队友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少挑剔,多关心。
三、树叶:
通用能力:学习、沟通、阅读、写作,抽了新枝,发了小嫩芽。
从6月到现在组织参加家长沙龙18次,正面管教课堂6次,担任助教1次,在幼儿园组织教师线上共读第2个月,策划并组织周一成长日活动三次,坚持简书日更,公众号关于育儿、读书、成长日志20篇,将学习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行动,深度还谈不上,但是爪过留痕,浅浅的也算,这是给自己的正向反馈。
专业能力:营销、产品、销售、运营、社群、个人品牌等,这个枝条不向阳,有点无精打采的样子,计划先围绕通用能力打造产品,这是跨往营销的底气。
所以,成长树需要充足的养分,需要不断修剪掉不合适的枝条,也可能还需要嫁接新的品种,就像地图和导航系统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修正与升级一样。这就需要两个字“学习”,两个字不够就七个字:“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李笑来的名言,中间的“学习”是名词,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先要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学习。
老陈在书中说: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做好这件事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重要节点和要素,可以去哪里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或教程,选择先行,避免走过多弯路。
关于“选择大于努力”是老生常谈的话了,但却是最近几年才有了新的感受,才服气。
比如我喜欢阅读、喜欢看书,从小就喜欢,喜欢到借到一本书可以废寝忘食的地步,然后结果呢?为什么没有结果呢?
因为没有做选择,没有明确目的,仅凭喜欢就放马由缰的去了。如果有一道题叫做那些年我喜欢的作者读过的书是什么?
我会回答:琼瑶、席绢、岑海伦、金庸、梁羽生,几乎看过她们所有的书,几乎看过她们书拍成的所有电视剧,摘抄的小本本好几个(虽然几次搬家已经让它们流离失所),也在镇上的书店买过名著,但作者和情节都记不清了,只剩下书名。18岁之前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直到参加工作来到濮阳,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卡,但品类仍然很单一,基本都是文学、历史文学,被翻拍成电视电影的流行书一类。认知、心理、财商等等这些工具书在35岁之前一般我是不看的(除非考试需要),读起来比较烧脑,我的爬行脑过于发达,尤其不喜欢困难。
但逐渐成熟后才发现,有些困难早晚是需要面对的,逃避选择的痛苦,不愿面对使用一个方法初期肯定会笨拙的痛苦,最终了体验了看过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日子,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突破的痛苦。
可见,有些苦是必须要吃的,与其如此,不如把“苦”吃在前面。
老陈很贴心,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始终最本质、最重要的方法,我决定这次好好学习。
1. 功利学习:解决真实问题
学习其实有三大阻碍,基本都来自我们信任的大脑:
大脑喜欢稳定,不喜欢改变现状。
大脑容易被欺骗,它的奖励机制分不清现实的成果和未来承诺的成果,就比如我以前一直只看单一的没什么营养的书,但大脑仍然反馈了满足感,自我介绍爱好时,我曾无数次大脸不惭愧地写上:读书。
大脑容易遗忘,为了节省资源,它会把不经常用的东西全部清除,所以如果一类知识看的次数少,又没有应用场景,很快就会忘光光的。
对此老陈交给我们对抗办法:功利性学习。这是一种权衡代价收益后有着明确目标的学习,时独立自主性很强的主动学习,有任务驱动,有问题驱动,以解决当下实际需求为中心,有刚需,由不得抵抗。
我原来第一遍读到这里时对说法内容全部赞同,就是抵抗“功利”两字,我觉得这不符合“学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功利”总是和“铜臭”挨的很近,我误会了它,我不喜欢。
直到又看到光明的文字,光明说:“金钱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没有好坏对错,是我们付出努力后的一种汇报和赞赏。我突然有些惭愧,自恃清高是一个内心赢弱的外显之相,究其原因一方面和我们自小被灌输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唯恐不能驾驭的恐惧感和一丢丢不自信的不配得感在作祟罢了。
这一条,我改,下一步在专业能力提升和主动分享上体现。
2. 提高知识留存律
传统的听讲方式效率很低,要是有了讨论和实践要好上很多,这一点,我做的还行,日常讨论与实践都在践行。
3. 刻意练习
不管是“1万小时定律”还是“三区理论”,都意在告诉我们没有进步的重复没有意义,一年是不一样的365天还是1+364次的重复带来的结果也会很不一样。
我们幼儿园共读《小狗钱钱》在行动计划讨论的环节,我问有没有人想挑战365存钱法,一天存一块累加。
一个老师笑道,一天攒1元,一年不过是365元,有什么意义呀?我说如果是累加呢?大家用计算器加了一会算不清,最后百度一下长大了嘴巴,365天下来竟然可以累加到66795元。
所以不小看每一个小小的改变,经常在舒适区边缘游走,15%的弹性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区。知识技能难度适中,虽略有难度,但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挑战,成功的喜悦完全可以对冲畏难的情绪。
4. 搭建知识体系
这个学习法比较难,但我觉得其实更难的是克服自己的怕麻烦的心理。
这个体系就像蜜蜂在采蜜前会搭建蜂巢框架,然后把采来的蜜消化,分泌蜜蜡,再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蜜蜂,熟悉了结构,每只蜜蜂也都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再大也不怕。
在个人知识体系搭建这方面,真服老陈!他在flomo有几个素材库,分门别类,资源如汗牛充栋又井井有条。看着老陈每天在群里分享时各路知识信手拈来、侃侃而谈,那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素材库。
老陈不藏私,在6月就分享给了我们这种笔记的记录法,教给我们搭建“蜂巢”,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用的时候很方便。
可是我一则懒,二则畏难,目前内容稀稀拉拉不成体系,所以,这次航海结束要好好整理,别的不说,先把简书,成长岛和公众号的文字卡片整理过去。
航海马上结束,未来还有很长,李笑来说:最重要的总是选择。
所以,既然选择种下了这棵树,手中又握有地图,有了方向、选对环境、那就沿着自己成长的路线,只管努力向前走,剩下的,交给未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