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我算是爱看书的,看书速度也算快,但随着我看得多了,我突然觉得我一年看100本书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哎,你推荐一些书给我呗?”总是有人这么问我。我说完一些书名,然后对方随便点一本书问,“这本书为什么特别好?”我常常会沉默好几秒,我只知道我看完这本书的当下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棒了,但现在我把自己放在“推销者”的位置上,我却没办法很好地向对方推销,因为书里的很多内容我都忘了。这个时刻很尴尬,也很失落。
今年下半年,我看到一本内容还不错或有感而发的书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书评。巧合的是,下半年看到不少好书,别人再问我有什么好推荐的时候,我会立马蹦出书名,然后逻辑清晰地告诉他,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
无独有偶,最近刚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了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更好的原创思考的方式就是写读书笔记。奥野宣之在书中说道,“只要把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这种把想法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读书时的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把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这样提及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即记录,是为了更好地活用。
当然,写读书笔记并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操作”,它要包含两个部分——摘抄和感想。也就是说,我们要记录下书中你觉得不错的文字,然后针对这段文字写下你的感想。
首先,我们要摘抄书中的那些语句呢?
在记录前需要明确的是,写读书笔记是为了加深理解与记忆,并不是让你抄出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所以写读书笔记应该尽量从简从速。
具体方式如下:
1)我们就以普通的方式阅读就好,当你遇到了让你心动或有感而发的句子的时候,不要停下来摘录,而是要接着阅读,这样当时的阅读感才不会被打断。当你可以把那页纸折角,以提醒自己这里有你觉得很棒的语句。但我这人对书有点强迫症,我不喜欢书有折痕,所以,我一般是拿出一张纸,记录下它的页码。仅记录页码就够了,因为当你看完整本书,再回过头找这句话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了。
2)当整本书看完,我们就再一一回看我们做过标记的这些地方。如果这时你还是觉得,这个语句很棒啊,那就把这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如果和我一样,不喜欢书里有折痕的,那在对着记录页码回看时,把那些觉得不怎么样的页码给划掉就好了。
3)再重读一次折了上下两角的那几页(仅剩的那些记录页码),如果第三次阅读仍然觉得值得一读,那么好吧,就把这些语句记录下来。如果这些句子太长,觉得抄下来很麻烦,那么可以把它对应的小标题抄下来。因为小标题是作者或编者提炼出的段落中心,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其内容。
到这里为止,你记录下来的就是对你而言,这本书里最重要或最值得一看的内容了。
其次,我们要怎么写感想呢?
1)whatever,就算是一句话也可以。你要明白,你写的是你自己的感想,不是供老师评分的作文。你就算写着“我觉得这句话很棒啊!”或是“作者说得有道理”,都是可以的。因为这是你真实的感悟。
2)不要纠结于感想内容,但感想却是必须的。就算你的感想很短,就寥寥数字,也要写。因为写感想是你想办法接收并消化书中内容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将“借来的”思考准确地转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是不是每看一本书都需要写读书笔记呢?
在我看来,并不完全如此。以我自身实践来说,在我看这本书时,如果我想“我看完可能要写篇书评”的想法的时候,即便我看完了,觉得这本书很一般,不想码字写书评,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记得比较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对此给出了解释:当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换言之,当我们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对书中内容也就记得越牢。最后说一点,当我们在同一本笔记本上做了不同书籍的读书笔记后,我们要做好分类。书中推荐的方式是用便签或胶带贴在笔记本侧边上(就像大学里复习一样)进行分类,这样我们通过页边的标签就能立马对应到自己要找的那本书的笔记了。
总结一下:
1)也许你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一看,但在阅读时抱着“我看过后要写读书笔记”的心态,阅读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2)如果这本书值得一读,那么可以写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与记忆,方式就是“摘抄+感悟”;
3)当读书笔记写多了之后,可以用便签或胶带进行分类,以方便检索。
—END—
相关内容分享: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正过着白天写公文、晚上写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