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儿自解论语~读南怀瑾《论语别裁》为政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论语别裁里解释用了三个词:安居乐业。对此的解释就是农村所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就话是孔子的自我成长历程的介绍。南怀瑾老师的解释是看似是自我介绍的表达其实深层次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在为政呢,因为为政不是简单易做的事情,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去做的事情。它是需要经历过人生的历练,收获成长的经验,也体会得人生疾苦,在磨砺中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有条件去做管理国家的事情。
从孔子的教授之道来看,他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不死板,来自哪里?他因势利导的经验其实来自与他的人生经验。
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是专注在做学问上。我想他自然不是一下子到了十五岁才知道的,这里说的一开始要勇于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拥有美好的愿景。
到三十而立,经历了前一个历程一倍的时间去立,可见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坚实的根基,是磨砺的时刻。没有立之前是怎样的呢,是一次次的尝试,不破不立。破例意味着失败1000次,或许经历的只是成功在下次。一次一次失败的经历,没有让一个人丧失初心,依然前行,屹立不倒。
为何要有这样的思考,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三岁丧父,母亲带着有残疾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独自清贫的生活,而出身贵族的孔子,担负的责任是要立,立一家之长。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立是承担起责任,
四十不惑的年纪还是要经历不断地打磨的。惑更多的是内在与外在的差异引发的碰撞。向内感知,向外探索到有了一点经验和收获。内在可以寻求到稳定,也是生命到了一个有点成就的高点的时候了。
为什么五十岁知天命,五十岁孔子经历的事业上的辉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事业和家庭春风得意的时候,或许也要在这个年纪经历生老病死的苦痛去看见生命的无常,人生的无奈。才知道什么是因果轮回,什么是自己可以去做的,也知道自己不能做得有些什么了!
六十耳顺,人生到了如从蚌壳到珍珠的蜕变,不再锋利锐气,更多了岁月沧桑带来的敞开的接纳。接纳无能为力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人到七十古来稀,为何到了七十岁,做事就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是已经把规矩看淡,也是知道了规矩的存在的意义,人生从此由他治到自治。明白人生即便无常也可以有所选择,即便有规矩制约,也依然可以过坦然的人生,从无常到 大肠包小肠。
为政的法制也一样,要经历从有形约束到无形约束,从他治到自治的觉醒。因着为政,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制度是有形的,而好的管理是无形的状态呈现出来。
由此想到孩子的教育,要给到孩子去犯错的机会,要给到他勇于探索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深入社会去打磨,才会磨砺成钢,从我们管到放手他可以自己计划和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而不再被制度所约束,而是主动去适应社会,去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尽一份力,又不失去自我的觉知和醒悟,有能力做好自己,在无论怎样的社会里去适应它,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