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吃馓子,所以想写一篇关于馓子的文。
去超市购物,在面点区看到了无比熟悉的馓子,立马买了一盒。回到家让豆豆吃,她却不肯吃,宁愿吃自己喜欢的薯片,我就不明白了,不都是油炸的嘛。没关系,她不爱吃我吃,坐在桌边,我右手翻书,左手捏馓子往嘴里送,还要小心手上的油不会沾到书。
馓子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记忆,作为我们小时候不多的零食之一,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它的味道基本上没变。
那时最喜欢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了,他们总能带来一些新奇的玩意,美味的零食。跟卖豆腐一样,卖馓子也要吆喝,否则大家都在屋子里忙活,根本不知道他们经过。
他们骑着自行车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车座后面挂着两个很大的竹筐,不停地吆喝着“卖馓子喽......”,最后面的一个字音一定会提高,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总吃家里的烙饼馒头也会嫌烦,馓子便是换口味的渴望,那脆脆的咸咸的馓子是我们童年的薯片。一旦听到吆喝声,便会央求妈妈买点馓子,虽然不能次次如意,但是大部分她都愿意给我们买的。
走出家门,喊住卖馓子的人,他停下车,掀开盖在筐上的白布,打开塑料袋包装,一把把大大的馓子被码的整整齐齐,呈现在在我们眼前,诱人的香气也透过竹筐涌入鼻腔。他很小心地拿起一把馓子,放到自己的秤盘里一称,说了价钱。随后装进塑料袋里交给我们,顺便还捏起筐里碎掉的几根馓子给我们解解馋。
有钱的时候就给钱,没钱也可以赊账,如果不想赊账也可以用粮食来换,这样的多种交易方式让他的馓子很受欢迎。
这把馓子可以支撑起我们几天的快乐时光,妈妈打开袋子折上一小把分给我们,随后又把袋子扎紧,一旦漏气了,馓子就会软掉,不复美味。
馓子不光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开水加糖泡着吃,也可以跟丝瓜一起烧,味道一样很好。再后来,我们出去上学,路边有摊煎饼的,里面的配料也可以加馓子。拿到热气腾腾的煎饼一口咬下去,有脆脆的馓子入口,很是满足。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认识了我们的新班长,一个个子高高的女生,后来相处熟了去她家玩,才知道她家也是做馓子的,那天,我在边上观察着看馓子是如何做出来的。桌上有几个红色的大盆,里面盛了食用油,她的母亲在揉面,父亲将面团搓成细细的面条,然后把它们一圈一圈盘在油里,让面条醒发。
他们家的油锅也热了,随后看到他如同变魔术一样,将面条一圈圈缠绕在手,缠好了再用两只筷子撑住两边,慢慢拉伸面条,放入油锅炸,再一扭,造型出来了。反复炸至金黄后便可以捞出来了。
热情的父母让她拿刚出锅的馓子给我们吃,刚出锅的更好吃,一口下去酥酥脆脆,口齿留香。临走时还给我们每人装了一把馓子,让我们带回家吃。
如今超市里的馓子做的都是个头小小的,也是为了大家吃起来方便。虽然外形有了变化,但依然是曾经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