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过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形象的描述,我们也曾经被对世道不满与明哲保身一类人的刻画深深触动过。时代的变迁,再回首看一下那个套中人,你是否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与感悟呢?
出国以后,基本就没买到过那种顶部带有小黄花,浑身长满了小细刺,拿起来略微有些扎手感觉的新鲜黄瓜。
从超市里买来黄瓜,都是穿着一层统一的塑料外衣,而且还都是论个卖的,不论大小长短胖瘦都是一个价钱。
虽然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但是总给我不舒服的感觉。一是看不清新鲜程度,再有也十分不环保,这得浪费多少塑料袋呢?天天倡导的环保,看来只是一句虚伪的口号。
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样的黄瓜,我都禁不住会想起俄国作家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尽管契柯夫塑造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又碌碌无为的小角色。他害怕这个世界,为了不受外界影响,他总是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套,制造一个所谓的安全空间。
别里科夫是主动地把他自己包裹起来。
但是讽刺地是,他虽然痛恨沙皇的残暴统治,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生怕给自己招惹麻烦。他的那句“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来”,就像咒语一样悄无声息的蔓延开来,影响着他周边的每一个人。
实际上,他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维护沙皇的专制制度,他害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的行为,不自觉得成为那种暴政的坚决维护者而不自知,让人对他有些心生怜悯之情。
与套中人不同,黄瓜是被迫穿上这件外套的。可能是从它们刚刚成型时,就被栽种它们的主人们套上了这层外套,是为了御寒?驱虫?还是为了卖相好看让它们笔直生长?我不得而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自己是套中人吗?如果是的话,是主动,还是被动呢?
其实如果好好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在我们的文化,家庭教育,还有现在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可能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套中人。
小的时候,我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大人们制定好的规则框架里成长起来。当然,不能说做一个听话的小孩都是错的,毕竟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是需要家长的引导。
成长到青春期,一些有个性的孩子,有时会故意做一些“蠢事”来对抗家长和老师,那是一种最初对这个世界规则挑战的试探。他们虽然不自知自己其实是个套中人,却有着想要挣脱束缚的本能。
但是大部分的我们,是不愿意脱离大人给我们提供的这层温柔的保护伞,我们在其中尽情地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长大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多多少少会受限于各种规章制度。尽管有些人八面玲珑,游走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角色中,他们真得就逃脱出了那个套中人了吗?
曾经的少年,转眼进入了中年,子女的教育分分提上日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游泳,学滑雪,学编程,学英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你给不给孩子也报呢?
成年人不仅自己沉浸在其中,还继续编织着这个无形的套。
曾经的追梦人,如今都是套中人。
或被车贷房贷套,或被股票基金套,或被婚姻孩子套,或被职业升迁套......,反正不管你是主动需要,还是被动需求,社会中各种套就在那里。
炒股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套牢”。我们世俗的生活其实也如股市中的“熊市”一样,很难掌控,难免被深深地套牢。
你或许会怀疑地问,莫非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模样吗?
或许吧,还记得余华的小说《活着》吗?那里面的主人公可能就是被生活死死套牢的典型例子吧,一生命运多舛,孤独终老。虽然,那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套中人,或许希望能够走出来。就像经历了太久的“熊市”的时候,总是会期待“牛市”的到来一样。生活中也一样,在一种状态久了,就总是想要改变。
套中人的解套,更重要的是解开心结。
让一个人解开心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能够面对自己的心魔。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套中的人,害怕的不外乎几种可能,焦虑,恐惧,不安,或因将来,或因过去,或因现在。
当然,时代不同,套中人的生活品质,思想境界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或许,世人认为对未来的焦虑,只不过是你的未雨绸缪;
或许,世人认为对过去的恐惧,只不过是你的重塑自己;
或许,世人认为对现在的不安,只不过是你的知足常乐;
如果这种生活就是你所期许的,那就跟随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做一个乐观豁达的套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