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七(1108)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对教材中的原有例题进行了调整,适当加大了难度。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那么,当教师带着已有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发现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课堂实际有矛盾时,该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一刹那敏锐洞察他们的需要,捕捉细节,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呢?
学生感觉新知索然无味时怎么办?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就经历了上述挑战。课堂伊始教师引出24+3,并提问:“想一想,24+3怎样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27。”“你们算得对吗?”教师追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没问题。”“怎么不对呀?”“肯定对,我早就会算了。”此时教师又问:“能说说怎么算的吗”?“4+3=7,20+7=27。”
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打乱了教师的教学预设,对此,教师灵机一动做了如下机动处理。
先出示一道题:45+3,请同学们把得数写在本子上,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全班只有一个人因为抄错数出错。接下来教师加大难度,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5+44,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询问了几位同学的结果49、49……94。当94一出,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评价:“不对!他算错了!在同学们对算理的争论中,算成94的两名同学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马上更正:应该得49。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趁机追问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回答:“要注意相同数位相加。”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相加的是什么?”这正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运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学生自己会算到难度加大出现小问题,学生在类似爬楼梯的过程中,进行着生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总结策略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更加意识到了课前了解学生学情的重要性。
有了前面处理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启示,教师把了解学情放在了课堂上。当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调研:24+9谁会算?请你用手势表示得数。统计结果如下:
全班人数45人 ,会算的 31人 算错的(得数23) 6人 ,犹豫的 8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有14人存在学习困难。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算,怎么办呢?动手操作还有必要吗?教师灵机一动,当即询问了几位同学:“能说说24+9为什么得33吗?”其中有2个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看来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于是教师布置任务:“会算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完后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出来,一会儿给大家说一说。还没算出结果的同学,借助小棒摆一摆,看看你摆的结果是多少。”兴趣盎然的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