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漂泊,只在向阅读这座避难所靠近
对于毛姆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我是这几年才知晓的, 他没有其他外国作家比如:高尔基、安徒生、列夫托尔斯泰等出名。当然这些作家都是在应试教育中的语文课本强行入镜,并占据 c位。所以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并不被我所知道。
从2016年开始,我开始着迷于开滴滴来赚钱,当然因素很多,这是一种新型的坐车方式,也是让我产生了好奇,更多的是我之前听过一个新闻,是一个滴滴司机,会和所有乘坐他车的人一一交流,并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小说。这让我有了极大的热情去开滴滴。
能在上班的顺风路上,接一单那是非常幸运的,更加幸运的是能在同行的人中找到共同的话题,这个乘客是一个女孩,在高陵县城老年福利院上班,在我的车上她看到放的书籍,看到之后和我交流起来,她给我推荐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当时就愣了,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家是谁?那个国家的?然后她开始侃侃而谈,那种清新脱俗的推荐,以及她本人的气质,让我对于这个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因为她准新郎的猜忌和单位不是离的很近,慢慢的就没有办法同路了。此后再也没有她的消息,偶尔看到她在滴滴软件上发的路线,但是再也没有抢单过。只有留下了毛姆的一切让我来回味。
我买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然之前我是打印出来,曾经以为打印出书籍,我就把买书的钱省下了,可是我想错了。打印机的消耗的墨盒以及其他费用,并不比买书省钱。
毛姆是英国小说家,(1874—196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随被送往英国肯特郡,与叔父一起生活。1892年起,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科,同年,发表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广受好评,遂弃医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后受英国军方指派,在瑞士和俄国开展情报工作。曾多次赴南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旅行,至八十五岁时方才搁笔。其实文坛上弃医从文人非常多,国内外屡见不鲜。比如国内的鲁迅、郭沫若、国外的欧亨利、契科夫等。包括当代的作家余华。
在《朗读者第二季》中,董卿问余华为什么最后弃医从文,余华说道,自己是一个口腔医生,在他的散文里写道,人的口腔是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作为英国比较另类的作家,他也是作家中难得的长寿者,他的作品冷静、客观、还略带着讽刺的意味。在中国拥有很多毛粉。
这本《阅读是一座随身阅读的避难所》是一本很小巧,便于携带的书籍,比kindle都要小,在这西方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见,或许真的是读书笔记,所以显得又些随意,而且有人说就这个名字都是中国人给临时起的,至于真假都无从知晓。
开篇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写道,我记不得是谁曾经说过,每个作家都应该有一本笔记,但又要注意不要去参考它。我认为若是琢磨透了,这话是有道理的,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你就把它记录下来:原本你心中意识流延绵不断,阻塞了脑海,这个纪录过程就能让你把这个事物分离出来,或许还能让你牢牢地记住它。
这是毛姆对记笔记妙处的一段话,顺手纪录,意识不断,写着写着就理出了头绪,从中可以看出毛姆有多钟爱写笔记了。
这本书翻译者这样评价道毛姆: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做阅读家的职业,在众多小说的作者中,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合适。
这本书不是简单对于世界文学巨匠进行歌颂功德,而是从他们伟大的作品中,寻找作家的人性真实或者性欲的一面。所以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只需要从中选取三件事,便能发现毛姆的眼睛喜欢看向哪里。在性格上,毛姆士亲近简。奥斯丁,因此,简在家信中对邻人、亲戚的揶揄和打趣,都被毛姆看作是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辛辣幽默感。而对于司汤达对简的幽默感的忽视实在处于他的意料。
对于巨匠的神话行为,毛姆显然并不认同,在他的笔下,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耽溺享乐、洋装气派却负载累累的普通人。 可以说毛姆把所有处于神坛的巨匠的底细扒了底朝天,和狗仔队卓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毛姆这样的书写,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对于文学巨匠有了更亲近感。
毛姆毒舌、刻薄,但内心又极具情怀,待人待事,都怀有厌恶与热爱的双重情感。毛姆所表达一个观点:读书就是一种乐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随你怎么认为,在阅读这个避难所里产生的乐趣是彼得娱乐无法替代的,况且它还是治疗感冒。
整本书共计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毛姆是这样归纳:怎样读书才有乐趣;第二部分: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第三部分: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毛姆写出了自己对于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要说毛姆的读书笔记还是很犀利的,换做我们平凡的人写读书笔记,肯定不敢这么评价,因为自己首先看不懂这些作品,然后自己都没有资格去评论大文豪的份。
在这些文坛巨匠评论中,毛姆对于狄更斯的评价很耳目一新。这次是对于《大卫科波菲尔》的评价。因为狄更斯具有双重性人格,或者有同性恋倾向。还有另一部代表作《雾都孤儿》,两部小说与狄更斯本人都充满了孤僻的特色,狄更斯和作品都是这样的表现。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对女性的留恋非常之深,对于性充满了极度的渴望。
当然狄更斯除了写作能力超群之外,他和霍金一样,也是爱跨界。比如他就很爱演戏。他收到去曼彻斯特排演的《结冰的深渊》的邀请。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狄更斯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不肯认错的人。狄更斯彻底实行了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在这孤独的日子里,他依然笔耕不辍,完成了三部小说,在文学上获得了成就,但是在爱情上依然孤独前行。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去世,代表英伦一代文豪的谢幕。他被安葬在威斯敏特教堂墓地中。狄更斯曾写道:“在我的所有著作里,我最喜欢这一部,正如许多慈祥的父母一样,我亦有自己偏爱的孩子,他就是大卫科波菲尔。毛姆也给了肯定的意见:我想我们也是同意的,如此说来,这是作家本人、批评家和读者三方的一致看法。
说起《呼啸山庄》这个著作,我们必须要捋清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写的;第二个问题《呼兰河传》是中国东北作家萧红写的;第三个问题;艾米莉勃朗特还有个妹妹夏洛蒂勃朗特,也是一个作家,写的知名作品《简爱》。
《呼啸山庄》这本书很奇特,它的内容看似混乱,却不失为一本好书,它丑恶,却给人以美的感受。它是一本让人生畏。痛苦而充满激情的书。毛姆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了艾米丽勃朗特的写作最高境界:从最初的华丽的辞藻解脱出来,回归到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最自然的故事。
当然在毛姆眼中,艾米莉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当你考虑到艾米莉·勃朗特那种极端的性格,她的病态、羞涩和沉闷,就不难想到,这才是属于她自己的写作方式。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也要经历人格缺陷的痛苦时期,因为大部分作家唉往往都将自己亲身经历融化到小说的长河中,这个真的是用生命在写作。
毛姆对于这部作品也是高度评价:我已经说过很多了。《呼啸山庄》并非拿来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
在这十三个作家中,毛姆重点对于司汤达进行了描述,不知道毛姆对于这个出生在法国的贵族,但是一直生活在意大利的作家有什么看法。因为从他举例这些作家中,出身于贵族很有钱的不多,但是司汤达唯独例外。司汤达小时候也有叛逆心理,父亲不让看什么书籍,反而更愿意看这本书。
如果一直生活在贵族阶层,那司汤达肯定写不出《红与黑》这么接地气的小说。
司汤达虽出身贵族,但司汤达的生活始终处于底层的状态。由于接触到法国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写出了这样旷世之作。和我之前看过的《大秦帝国》的秦惠王嬴驷很相似。
司汤达人生有两大难以实现的目标:第一缺乏构思剧情的才能,无法成为诗人,第二个目标是成为伟大的情人,然而他身材走样,说话结巴,更难实现。
除了这两个目标,还有就是司汤达最初的想法想从政,甚至让父亲去买官,而且忘恩负义去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这一点很符合德国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剧情。司汤达的个人政治肯定是拿破仑无疑,结果拿破仑战败,他失去了人生方向,而且很迷茫。遭受了打击,参加战争失败,也失去了一个情妇,但他移情别恋之快,又找到了同僚的妻子。尽管毛姆对于司汤达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他的作品还是很高的评价:司汤达有性格缺陷之外,也说这一体裁也存在缺陷,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红与黑》仍然是一部极其成功的小说,你一定会在阅读它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特的享受。
当然也包括毛姆对于巴尔扎克毒舌评价:巴尔扎克其人与《高老头》,一文至少让我对巴尔扎克先生的美好形象打了折扣。
同时也有点对于巴尔扎克的细节描写:巴尔扎克是一位有着粗恶外貌但却有着极其敏感心灵的作家。毛姆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巴尔扎克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作。他一直写到脸色发白,疲惫不堪,而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恰恰是他最好的作品。
对于托尔斯泰,毛姆的评价也是不留情面,他写道:年轻时的托尔斯泰过的也是放松享乐的人生。毛姆总结了年轻时期托尔斯泰的生活:就在这一时期,她开始狂饮烂赌,为了付赌债,曾不得不卖掉他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部分家产—-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里的房子。他是一个性欲旺盛的人,在高加索时还染上了梅毒。
谈到作品《战争与和平》,毛姆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时巴尔扎克,但最大的小说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场面如此恢宏,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如此重要,人物如此众多,不仅过去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我想以后也不会有人写得出来。人们称它为史诗时理所当然的。”
所以毛姆记述最多的是他对一些文学作大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描述,他从作家的作品看戏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这也应该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了。